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式达到了对绝对的觉悟,而且从周代开始也以思想的方式追问与思考绝对者问题。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觉醒,也是一次更系统的觉醒。这次思想觉醒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次“人文觉醒”,是因为它是通过更深入地追问、揭示人性本身来理解与朝向绝对整体者。也就是说,这次觉醒是通过探究人自身的内在存在来通达超越于人的绝对者,通过发现与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来肯定与见证整体者的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人文觉醒”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因此,先秦诸子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思想觉醒发现与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是 “人文觉醒”,也是“人文的宗教觉醒”。

B.近代学者研究中对人文觉醒去神化的论说,在于它们把“天”分解分层而忽视其绝对性与统一性。

C.先秦诸子关于“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的论述,强调了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D.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

B.本文指出近代学者研究中人文觉醒去神化论说的不足之处,论述了先秦思想中“天”的统一性和绝对性。

C.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层层深入,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诸子在人文思想上的宗教觉醒,说理透彻明白。

D.文章最后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进行类比,强调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神学性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天之威,无不正”与《论语》中的“天丧予”,两处的“天”在作者看来都是绝对者。

B.理解了先秦诸子关于“绝对者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我们才会明白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总喜欢自称为“天子”。

C.人虽然不是绝对法则之来源,却可以通过认识绝对法则而行之来获得自己存在的绝对性,因此人的生活也是神圣的。

D.被视为“人文思想”的先秦诸子,其兴起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精神的深化与加强,因此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错误,拔得太高。“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只能说明人有一定的主动性,并不能说明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错误,本文主要是说理论证,即讲道理。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被视为‘人文思想’的先秦诸子,其兴起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精神的深化与加强,因此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推断反了。可改为“因此不能说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原文说:“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根据文本应该是“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所以“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推断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城市的,又是乡村的;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来到新时代,我们会面临一系列的“更新”:更新我们的思想,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见闻,更新我们的言行……我们,将成为新时代的一部分!

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表明态度,阐明看法,叙写你的见闻。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下面是它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注)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可以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兹定于2018年6月28日上午9: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亲爱的校友,无论您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无论您是一头白发还是风华正茂,您的心都与母校依依相牵,您的情都与师长同窗紧紧相连。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恭敬莅临,共襄庆典。专此诚邀,敬祈惠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             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             的。但2015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             ,严密紧凑,如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繁而不乱  一气呵成

B.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有条不紊  一挥而就

C.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有条不素  一气呵成

D.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繁而不乱  一挥而就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的“ 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的姿态之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