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有关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 ③因人...

有关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哙拜

人之力敝之

击沛公

⑤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⑦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A.①②中“谢”的意思相同,⑤⑥⑦均含有古今异义词。

B.③⑤中“而”的意思不同,②⑥⑧均含有古今异义词。

C.③④中“因”的意思不同,①④⑧均含有通假字。

D.④⑥中“于”的意思相同,①⑤⑥均含有通假字。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有关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所给的八个句子考查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还考查了虚词的用法。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意思是道歉、谢罪,“蚤”同“早”;②“哙拜谢”中“谢”意思是感谢;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因”是介词,借助;④“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是趁机,“于”是介词,在,“坐”同“座”;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中“而”是连词,表转折,“细说”是古今异义词,古意指小人的谗言,今意详细说明;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中“于”是介词,在,“假借”古意宽容,今意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⑦“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中“长者”古意指德行高尚之人,今意指年长之人;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振”通“震”,震慑。 ①②中“谢”的意思不同,故A错误。 ②中没有古今异义词,故B错误。 ⑤⑥没有通假字,故D错误。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的是(   )

A.薄(fěi)     嬉笑      长歌哭 (dāng)       桀傲不驯

B.niù)     酝酿      人头动 (cuán)       殒身不殈

C.贿)      箜篌      叱风云 (chà)        短小精悍

D.堂(lòng)    噩梦      衣衫褛 (lán)        涕泗横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和诗人轻松惬意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虽身处茅屋漏雨的困境,却仍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

(3)《诗经•氓》中借助比兴手法,以新鲜润泽的桑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晴

杜甫

返照斜阳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写晚晴之景,没有夕照则虹不现,没有浮云则雨不飞,照应周密,笔法细致。

B.颈联跳开一笔,描写凫雁高飞而去,熊罴秋来长膘,诗人慨叹万物欣然自得。

C.尾联以景结情,秋露零零,竹影摇曳,既回扣题目,又将不尽之意融入这晚景中。

D.诗歌写景远近结合,远望彩虹、峡雨、凫雁、熊罴,近观竹梢蒙露,层次分明。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悉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从之。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B.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C.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D.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鬼谷子先生,即鬼谷子,战国著名思想家,纵横家之鼻祖,长于纵横捭阖之术。

B.周显王,谥号。在古代,朝廷用谥号来肯定已死王侯、名臣等地位很高的人的生平事迹。

C.候,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联合抗秦。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的策略称为连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积极进取、坚韧自强。他曾经在鬼谷子那里研习学问,出游几年之后,未能施展抱负,回家后因受到家人的讥笑而难过,但他并未就此放弃。

B.苏秦高识远谋,能言善辩。在游说燕文侯时,苏秦运用对比法分析了燕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成联盟。

C.苏秦纵横捭阖,终得显达。他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他;他的嫂子对他前倨后恭,引发苏秦对人生的感叹并将钱财散给了亲友。

D.苏秦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同僚因不满苏秦受到齐王的宠信,而派人去行刺他。临死时,苏秦向齐王献计以捕获刺杀自己的凶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2)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它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3.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