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高司谏书(节选) 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①贬官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高司谏书(节选)

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简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时任天章阁待制。②安道:余靖,字安道,时任秘书丞。③师鲁:尹洙,字师鲁,时任太子中允。

(阅读指要)

本文节选自《与高司谏书》,是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信中的一段。高若讷当时任左司谏,范仲淹屡次上书批评时政,与宰相吕夷简冲突,被贬官,高若讷是谏官,不但不向皇帝进言,反而说范仲淹的坏话。欧阳修非常气愤,写了这封信。高若讷接到信后,上交给皇帝,欧阳修因之也遭贬官处分。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足下诮希文为人_____________      (2)然后其疑遂_____________

(3)今又以言事宰相得罪_____________  (4)不敢一宰相以近刑祸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非”与“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句中“非”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礼勿视,非礼勿听      B.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

C.觉今是而昨            D.臂加长也,而见者远

(2)下列句中“文”与“以智文其过”句中“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越人断发身          B.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C.腐儒末学,过饰非    D.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漫灭

3.“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他在朝为官,识大体有始终,让天下人都知道了。

B.他在朝为官,识大体知主次,有始有终,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

C.他在朝为官做事,有始终,有依据,被天下人所承认。

D.他在朝为官行事,恪尽职守,这是天下人人知晓的事情。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2)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5.上文作者运用横向对比的手法,凸显出范仲淹与高司谏________________,尖锐地揭露了高司谏________的行径,表现了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1. 毁谤 解决,解除 触犯,冒犯 触犯 2.(1)B (2)C 3.B 4.(1)你既不能为他辨白他的无辜,又害怕有识之士责备自己,也就随着别人诋毁他,认为他应当贬官,这真太奇怪了。 (2)现在你却不是这样,你反而昂然挺胸得意洋洋,一点没有羞愧畏惧之心,就随意诋毁希文的贤德,认为他应当贬官,希望以此来掩盖自己不进言劝谏的过错。 5. 人格的高下 虚伪卑劣 是非分明、仗义执言 【解析】 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你诽谤讥讽范仲淹的为人。诋,毁谤。 (2)然后其疑遂决:这样那些怀疑就解除了。决,解决,解除 。 (3)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如今他又因向朝廷进言,冒犯了宰相而获罪。触,触犯,冒犯。 (4)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不敢触犯宰相而受到处罚。忤,触犯。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本题具体考查辨析“归”和“文”的一词多义能力。 (1)题干中的“非”为非议、责难。 A项中“非”,不合乎违背。 B项中“非”,非议、责难。含义和题干相同。 C项中“非”,不对、错误。 D项中“非”,无、没有。 故选B。 (2)题干中“文”,文饰、掩饰。 A项中“文”,刺花纹。 B项中“文”,非军事的人,与“武”相对。 C项中“文”,文饰、掩饰。含义和题干相同。 D项中“文”,文字。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充分理解所给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结合选项比较对错。比较时注意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理解异同,注意对有深意的词语的辨析。 “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句式上是判断句,应有判断动词“是”。排除A、C。 “本末”,此处意思是主和次,始和终。排除D。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非辜,无辜;责,责备;诋,诋毁;黜,贬官;是可怪也,判断句,这真是太奇怪了。(2)乃,却;便,随意;毁,诋毁;以为,认为;饰,掩盖;言,进言劝谏。 5.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就文中的相关进行内容概括总结,按要求答题。由文中“希文平生刚正……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而高司谏“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可看出二人的人格高下。高司谏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不能秉持公心反而落井下石,“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可见其虚伪卑劣。欧阳修看问题清楚,分析深刻,而且不畏权势,敢于把真实想法直接述诸高司谏本人,指责批判其卑劣行径,可见欧阳修具有是非分明、仗义执言的高贵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也有人说:岁月静好,不争朝夕。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楚辞》)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呜呼!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5)夫天地者,_______;光阴者,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朱熹《论语集注》)

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用四个字回答)

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唐)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注)①崔季重,时已罢濮阳太守,隐居于终南山。②国:国都,京城。③荆关:柴门,指隐者的居处。

1.由前两句画线诗句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

2.本诗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的?试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之    况:情形。

B.未有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    揆:估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不知发

B.仁愿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遵誓约之故    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斯文    予之及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