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而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更少。如何评判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塔基的价值呢?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

②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随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千草”,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

③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原因是,读者也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

④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甚至是潜在心理)赋予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如穿越、重生),就能把这种心理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

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类型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大陆”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作家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作家还可能同时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

⑥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类型文学就是它的创造者们心理愿望模式的文学延伸。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值得肯定。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可以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成果。

(摘编自《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2019年4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因此很难成为一流作家。

B. 网络文学套路文有原创价值,没有专利拥有者,能满足网络文学读者们的基本需求。

C. 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而流行类型如何而来却不可预测。

D. 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突出了网络文学套路配方的特点。

B. 文章指出了网络文学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是得益于媒介优势。

C. 文章第五段通过阐释跟进者和集大成者的作用,论证了类型套路的形成是项群体工程。

D. 文章通过对网络类型文学的探究,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文学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作为塔基的读者们只能处于下层,贡献价值。

B. 因为读者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却不知道怎么迎合。

C. 如果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放置在特殊设定的叙述模式里就能发明一个类型。

D. 套路一旦形成就可能出现“反类型文”,同时意味着原类型套路的终结和消失。

 

1.A 2.D 3.B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作者认为,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因此很难成为一流作家”错误。结合“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分析可知,“作者认为”错,应该是“有人说”;“很难成为一流作家”过于绝对。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黄河

②郑和下西洋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个短语或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应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内容全面,不超过50个字。

作为一项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就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XXX

X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 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__________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______”,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