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黄河
②郑和下西洋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个短语或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应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内容全面,不超过50个字。
作为一项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就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XXX
X年X月X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 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__________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______”,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 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 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 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