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北楼宴集 权德舆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北楼宴集

权德舆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孟嘉虽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淡。②旧山:故乡,故居。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请赏析颈联的艺术特色。

 

1.(1)秋景萧瑟而伤怀;(2)仰慕名士而不遇;(3)思乡怀人而难归。 2.选取典型景物“蟋蟀”“茱萸”。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描绘了蟋蟀悲吟、寒气侵人、酒泛茱萸的凄寒萧索的宴会环境和主客已醺的宴集场景,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可以从题材、抒情议论的句子、作者和创作背景、题目、景物形象等方面入手。简要概括怍者“愁”的原因,诗中尾句点出“愁”情,而对“愁”的渲染从首联就已开始,“萧飒秋声”“漠漠霜风”“阴云”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愁绪寄寓其中;“王太守”“孟参军”都是古代名士,表达出了诗人对古贤士的思慕之情,而“不见”“空思”也暗示了这份追念注定没有回应;尾联“心忆旧山何日见”直接表达了漂泊羁旅、思乡念亲的愁绪。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写景技巧的赏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作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法。寒风乍起时,声声悲鸣的蟋蟀很容易引起人的悲秋之情,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身处异乡,又是重阳之日,看到酒杯中茱萸的倒影,更引发了思乡之情,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此景、此情下借酒消愁,更容易伤感沉醉,这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出景物带给自己的主观感受。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线传

袁郊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羯鼓之音调颇悲,其击者必有事,也。”乃召而问之,云:“某妻昨夜亡,不敢乞假”嵩遽谴放归。

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釜阳为镇,命蒿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军府草创。朝廷复谴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嵩男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女,三镇互为姆娅。田承嗣常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卜选良日,将迁路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曰:“主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曰:“我承祖父遗业,一旦失其疆土,即数百年勋业尽矣。”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倏忽不见。

嵩常时饮酒,不过数合,是夕举觞十余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红线回矣。嵩曰:“事谐否?”曰:“不敢辱命。”又问曰:“无伤杀否?”曰:“不至是。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某子夜前三刻,即到魏郡,凡历数门,遂及寝所。见田亲家翁止于账内,鼓趺酣眠,枕前露一七星剑。剑前一金台,遂持之以归。既出魏城西门,见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纳。”专使星驰,夜半方到。见搜捕金合,一军优疑。使者以马挝扣门,承稠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明日谴使赍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不复更贻伊威。专膺指使,敢议姻亲?所置纪纲仆号为外宅男者,本防它盗,亦非异图。今并脱其甲裳,放归田亩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三百人夜州宅    直:同“值”,值守

B. 主不寝食          遑:闲暇

C. 否              谐:成,办妥

D. 不复更贻伊威        威:亲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军中的宴会上,红线告诉薛嵩她从羯鼓声中听出了打鼓者内心的悲伤。经询问,事实果然不出红线所料。

B. 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与安宁,朝廷采用了让节度使结为儿女亲家的方式来调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C. 田承嗣本无异心,红线盗盒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为打消薛嵩的疑虑以防不测,他送礼赔罪并解散了“外宅男”。

D. 薛嵩的“日夜优闷,计无所出”与红线的胸有成竹、不辱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线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4.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总计不超过六个字)。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塞山怀古》写王璿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借古讽今,其弦外之音是嘲讽、警示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王气”也好,“铁锁”也罢,都挡不住国家统一的步伐。

B. 《九日齐山登高》中,诗人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意在表明人事代谢自古皆然,而自己不会像齐景公那祥感伤流涕。全诗表达出诗人看淡仕途、笑傲人生的超然襟怀。

C.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寓情于景,“芙蓉”“薜荔”喻指人格的美好、芳洁,“惊风”“密雨”暗指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诗人借此感慨仕途中风波险恶。

D. 《长安晚秋》中,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移情于物,诗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花,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是

A.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B.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茘墙。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铁衣返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持人,有“诗仙”之称。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两人合称为“李杜”。

B. 高适,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 柳宗元,字子厚,“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世称“柳永州”。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D. 白居易,字乐天,晩年号香山居士,与其好友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独有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离堂思琴瑟(指夫妻感情和谐之乐)  竟夕起相思(通宵)  红衣落尽渚莲愁(指红色的莲花瓣)

B. 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  男儿本自重横行(不守法,欺压良善)  惊风乱芙蓉水(吹动)  今逢四海为家日(指天下统一)

C. 大漠穷秋塞草(病,枯萎)  春愁黯黯独成眠(心情沮丧的样子)  萧萧斑马鸣(离群之马)  一去紫台连漠(北方)

D. 但将酩酊酬佳节(醉酒)  空戴南冠学楚囚(囚徒所戴的帽子)  养其全锋而待其(疲困)  然临之而不惊(通“猝”,突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