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遥襟甫畅,逸兴遄飞。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1.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前小令,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折桂令·湖上
(清)许光治①
看湖头急雨潇潇。早烟幂林扃,云布山椒。浪未银翻,泉迟玉泻,波已珠跳。游女去香车翠轺②,货郎归画鼓饧③箫,最是魂销,无恙东风,楝子花梢。
(注)①许光冶,字龙华,号羹梅,浙江海宁人。清代廪贡生,旁涉诸艺事,天不通晓。②轺(yáo):古代一种轻便小车。③饧(xíng):饴糖类食物。
1.这首小令前面写________的景象,后面写_______的景况,充满诗情画意。
2.试赏析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瘗①旅文
王守仁②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③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①瘗(yì):掩埋、埋葬。②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弹劾宦官刘瑾被谪贵州龙场驿丞。③翳(yì):语气助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早,遣人觇之 觇:巡视
B. 古者重去其乡 重:重视
C. 夫冲冒霜露 冲:对着
D. 亦遽然奄忽也 奄忽:死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与尔犹彼也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B. 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则宜欣然就道 亦若是则已矣
D. 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3.下列时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吏目三人从京城来到千里之外的龙场。三人与作者素未谋面,但他们相继意外死去,这让同在龙场的作者十分悲恸。
B. 童仆起初不愿去埋葬吏目三人,后经作者劝说,终于同意了,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
C. 作者写作本文,旨在批判那些为了区区“五斗米”而丢掉身家性命的官员,奉劝为官的要洁身自好。言语中不无讥讽之意。
D. 本文是一篇祭文,最后的“歌”运用骚体形式,一歌、再歌来解脱死者和生者的悲哀。句法参差,宣泄了追悼、安慰之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2)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5.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松堂断忆
宗璞
(1)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2)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象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3)在父亲的最后几年里,经常住医院,八九年下半年起更为频繁,九〇年初,父亲因眼前有幻象,又住医院,他常常喜欢自己背诵诗词,每住医院,总要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有记不清的字,便要我们查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诗词的意境中似乎觉得十分安宁。一次医生来检查后,他忽然对我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冶了。”我只能说:“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亲微笑不语。我走出病房,便落下泪来。坐在车上,更是泪如泉涌。一种没有人能分担的孤单沉重地压迫着我。我知道,分别是不可避免的。
(4)我们希望他快点写完《新编》,可又怕他写完。在住医院的间隙中,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亲友们都提醒他还有本《余生札记》呢。其实老人那时不只有文艺杂感,又还有新的思想,他的生命是和思想和哲学连在一起的,只是来不及了,他没有力气再支撑了。
(5)人们常问父亲有什么遗言。他在最后几天有时念及远在异国的儿子钟辽和惟一的孙儿冯岱。他用力气说出的最后的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他是这样爱中国,这样爱哲学。当时有李泽厚和陈来在侧。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大字写出来。
(6)然后,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
(7)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数十年都在他身边的女儿,在他晚年又身兼几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照说对他应该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无哲学头脑,只能从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父亲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先生一次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
(8)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尽量减少麻烦。一个人到九十五岁,没有一点怪癣,实在是奇迹。父亲曾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一位是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吴清芝太夫人,一位是我的母亲任载坤先生,还有一个便是我。一九八二年,我随父亲访美,在机场上父亲做了一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确实得有人料理俗务,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近几年,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要为我撰寿联。九〇年夏,他写最后一联,联云:“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父亲对女儿总是看得过高。“双城”指的是我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南渡记》出版后,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便停顿了。我必须以《新编》为先,这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当然,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饭食尤其不能和母亲相比,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这一方面因为他得天独厚,一直胃口好,常自嘲“还有当饭桶的资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够体会,他是以为能做出饭来已经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坏,岂不让管饭的人为难。
(9)父亲自奉俭,但不乏生活情趣。他并不永远是道貌岸然,也有豪情奔放,潇洒闲逸的时候,不过机会较少罢了。一九二六年父亲三十一岁时,曾和杨振声、邓以蛰两先生,还有一位翻译李白诗的日本学者一起豪饮,四个人一晚喝去十二斤花雕。六十年代初,我因病常住家中,每于傍晚随父母到颐和园包坐大船,一元钱一小时,正好览尽落日的绮辉。一位当时的大学生若干年后告诉我说,那时他常常看见我们的船在彩霞中飘动,觉得真如神仙中人。我觉得父亲是有些仙气的,这仙气在于他一切看得很开。在他的心目中,人是与天地等同的。“人与天地参”,我不止一次听他讲解这句话。《三字经》说得浅显:“三才者,天地人。”既与天地同,还屑于去钻营什么!那些年,一些稍有办法的人都能把子女调回北京,而他,却只能让他最钟爱的幼子钟越长期留在医疗落后的黄土高原。一九八二年,钟越终于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流尽了汗和血,献出了他的青春和生命。
(10)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地步;父亲的仙气里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的二十世纪。他的一生便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篇章。
(11)据河南家乡的亲友说,一九四五年初祖母去世,父亲与叔父一同回老家奔丧,县长来拜望,告辞时父亲不送,而对一些身为老百姓的旧亲友,则一直送到大门,乡里传为美谈。从这里我想起和读者的关系。父亲很重视读者的来信,许多年常常回信。星期日上午的活动常常是写信。和山西一位农民读者车恒茂老人就保持了长期的通信,每索书必应之。后来我曾代他回复一些读者来信,尤其是对年轻人,我认为最该关心,也许几句话便能帮助发掘了不起的才能。但后来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做了,只好听之任之。把人家的千言信万言书束之高阁,起初还感觉不安,时问一久,则连不安也没有了。
(12)时间会抚慰一切。去年初冬深夜的景象总是历历如在目前,我想它是会伴随我进入坟墓的了。当晚,我们为父亲穿换衣服时,他的身体还那样柔软,就像平时那样配合。他好像随时会睁开眼睛说一声“中国哲学将来会大放光彩”。我等了片刻,似乎听到一声叹息。
(13)然而日子居然过去快一年了,只好对自己说,至少有一件事稍可安慰。父亲去时不知道我已抱病。他没有特别的牵挂,去得安心。
(14)文章将尽,玉簪花也谢尽了。邻院中还有通红的串红和美人蕉,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而生活里又有多少事值得它响呢?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__________
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伟大精神_______________
2.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分析文末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人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作了调查。如“你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真正有兴趣、愿意学,还是父母强迫你学的?”调查结果:100%的中学生选择了参加课外辅导班是自己愿意学;但是小学生自己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仅占41.6%;有80位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是父母强迫他们学的,占58.4%。如“你觉得你快乐吗?你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有96.4%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快乐,他们说学习负担太重了,如果没有考学压力,心情可能会放松得多。小学生觉得自己快乐的占78.5%。他们说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家长天天逼着我练琴”“让我学我不喜欢的东西”“我太累了”“我没有时间玩儿”等等。由此看来,中小学生不快乐的根源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行为在幼小的孩子身上的重叠,说到底根源还在应试教育制度本身。但应试教育制度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所以,沿着这条路看下去似乎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
材料二:
春节前夕,中小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寒假还没正式开始,而某些刚上初中一年级的中学生们就被父母送进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单看学生们的课程安排表就已是触目惊心了,这还没算上回家后的各种作业以及需要练习的各种技能。学生们假期的课程表是这样安排的:上午:7:30—9:30数学;9:40—11:40物理;下午:13:00—15:00语文;15:10—17:10外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物理这门课应该是初二才开设的。
材料三:
办课外辅导班的高收入让越来越多的有一技之长的人趋之若鹜。教师们办课外辅导班的收入远远高于其工资收入,因此许多教师乐此不疲。除了教师们,目前社会上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也纷纷加入了办课外辅导班的行列,但是教学与辅导质量却是远不像他们的收费那么的高。目前的课外辅导班,极少部分优秀老师是应了家长的苦苦哀求,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办起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他们亲自辅导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浓、效果好。但是更多的辅导班、特长班的执教老师则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但是有些特长的杂牌军。一些课外辅导班包括民办学校最初创建时,为了招揽生源,都是由一些有资质、能力强的教师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收越多,忙不过来时就在社会上随便招聘一些人来授课。尽管许多培训机构对外宣传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外教授课、英语专业过了四级或六级,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欺诈宣传而已。
材料四:
2016年中国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情况
2016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情况
1.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一”画线句子“自己愿意学”的一项是
A.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升学压力,为此一些中学生不得不选择上辅导班。
B. 部分优秀教师应家长们哀求而开设各类辅导班,以满足中学生辅导的要求。
C. 部分辅导班是越来越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办的,触动了中学生补课的愿望。
D. 一些有资质、能力强的教师在辅导时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兴趣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觉得读书“不快乐”的根源,不是因为学生“不喜欢”而是因为频繁考试。
B.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因素是,把物理提前到初一来教授,使得学生“没有时间玩儿”了。
C. 校外辅导班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队伍存在“杂牌军”以及招生存在“欺诈”行为。
D. 目前,中国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一线城市高于三四线城市,其客观原因是同城市居民收入有关。
3.针对以上调查材料,请你给教育部门拟立几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