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课堂上教与学存在于一个空间中,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一个学习空间不应该只是被抽象的概念充斥,以致没有空间留给那些充满灵气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虽小,但却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乙)学习空间“应该有足够的位置容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容纳个人体验到的、内在的心灵导师发挥了作用的故事”。(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P22)但是,当你的或我的小故事成为我们绝无仅有的参考点,我们就很容易在自我陶醉中失魂落魄。
(丙)所以在学习空间中也必须强调有关准则的“大故事”,这些故事在广度上涵盖一切,在深度上揭示规律;这些故事给个人的故事限定了理解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小故事”的含义。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习用尊重的态度聆听这些“大故事”,就像我们尊重他们向我们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一样。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乎 B. 充斥 C. 绝无仅有 D. 失魂落魄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芟(shān)除枝蔓(màn)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B. 在遵规守纪者心目中,“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chī)矣”,什么鬼域伎俩都无所遁形。而不知腐者如果“自蒙双目”,自欺欺人,终将身陷囹圄(yú)悔当初。
C. 长期以来,以户籍(jí)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像一块坚冰横亘(gèn)在城与乡之间,阻碍着人口的自由流动,也造成了资源配制的严重失衡。
D. 朦胧间,一溜(liù)晓光穿过户牖,悠悠然在地下游走,烟尘恣(zì)肆地伴着流光起舞,像极了旧时扬子江头的春絮。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下列对《老人与海》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B. 《老人与海》中,虽然桑地亚哥最终未能将大鱼完好地带回海边,但他仍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精神上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他是精神上的强者。
C. 《老人与海》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作者这样安排目的是以狮子反衬老人屡遭厄运、孤独贫困的处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心酸。
D. 海明威说自己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以看出在桑地亚哥与曼诺林的身上,作者都同样寄寓了追寻理想信念的精神。
下列对《老人与海》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为了帮助他,男孩偷了些新鲜的鱼饵给老人,还帮老人生火,做晚饭。
B. 因为长时间紧拉钓线,老人的左手抽起筋来。这时大鱼露出了水面,开始奋力逃脱,老人感到一阵恐慌。
C. 圣地亚哥曾经与黑人掰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D. 老人带着鱼骨,驾驶小船回到小港时,大家都上床歇息了,只有男孩帮像以前一样,帮他拿着钓线、鱼钩等一起回家。
下列关于《边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边城》中,中寨人以碾坊为嫁妆这一情节为故事的发展平添了波澜,二老在渡船和碾坊之间犹豫不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选择了渡船。
B. 《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然后又回到当前的端午节,将过去与现在交叉起来,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
C. 《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D.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边城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