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有。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是针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的气象预报工作。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市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市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千米分辨率、2.5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更高的频次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化到四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智能网格预报—— 从站点到格点的全新变革》)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温度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降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移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采趁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天气预报员在短期内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 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 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 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的经验“培养”机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对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 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 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以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 “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上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 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识。
C. 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 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说明马克恩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 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 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国古籍主要收藏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
B. 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 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 “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根据要求写作。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④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2.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哪位小说家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兴八首(其一)》提到人们裁衣、捣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锦瑟》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嵬》涉及到驻军巡逻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