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 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 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 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1.C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伤春》点明时间,结合注解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批判了朝廷的无能和败逃;颔联写“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诗人对此痛心疾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尾联“稍喜长沙向廷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写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运用对比手法,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今,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仰,上必阿:“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遗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 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回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 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 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 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 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夜小站

柳  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着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指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 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2.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小说节选自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请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囯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

从各年龄段视力不良率看,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检岀率迅速升高,以2017年数据为例,6岁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4.4%,13岁学生就达到了54.2%,十七八岁时达到80%。所谓视力不良是指双眼裸眼中心远视力低于5.0,包括近视、远视和弱视。

最新证据表明,近视的发生具有逐步低龄化的特点,在3-6岁的群体中,约有2.5%的儿童为近视眼。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问题依然突出,在18岁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中,重度视力不良的男女生的占比分别高达75.0%和79.3%。

重度视力不良,比如发生高度近视,就可能诱发视网膜并发症,一旦发作将对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发病率会提高,比如20岁之前的发病率是10%,而40岁的时候发病率就达到了50%,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风险。

(摘编自《我国青少年近视超7成青少年近视率排世界第一》,“央广网”2017年6月12日)

材料二: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视力越来越模糊?研究表明,孩子的视力有20%至30%的几率受到遗传基因影响,剩下的70%至80%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根源在于学校和家庭教有存在一些偏差。”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尽管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是隐形的“硬指标”,孩子们不堪重负,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加重了孩子们的用眼负担,同时,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使他们的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喜欢‘宅’在家里,养成了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严重不足。离手机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宅”是现在城镇学生近视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课余时间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奔波于各种兴趣班,户外活动时间少。

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近视的发生是由哪个基因决定的。在诱发近视的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营养)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电子屏幕、不良光线、姿势不正确、用眼时间太长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都是不良的用眼环境或习惯。

遗憾的是,不仅是家长,部分学校也没有认识到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危害,反而推行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这不仅将发生近视的风险强加到了孩子身上,更加剧了对已近视孩子的视力损伤,将他们进一步推向了高度近视的行列。

(摘编自《亲近手机远离自然 许多孩子“宅”出近视眼》,《济南日报》2018年8月31日)

材料三:

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卬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及有关部门的行动措施。

其中,在家庭中,提倡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使孩子每天在家接触户外自然光时间60分钟以上;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合理选择,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避免不良用眼行为,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保障孩子的睡眠和营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关注家庭室内照明情况,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迹象,进行科学干预和近视矫治。

在学校中,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考试管理,不得安排过多考试。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等;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坚持眼保健搡、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并加强视力健康管理等。

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要从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规范诊断治疗。

(摘编自《明确各方行动措施,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央广网”2018年8月3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近视患者数量惊人青少年的近视率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就为美国的四倍。

B. 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意味着高度近视和由此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但很多人对于这一风险认识不足。

C. 青少年近视的原因包括遗传、环境、营养等,而主要原因是环境,比如不良光线、电子屏幕等。

D. 防控青少年近视发生的措施很多,但是如果我们教育观念落后,健康意识淡薄,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近视发生的低龄化及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迅速升高的现实,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B.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学生成绩与升学率是考查学校办学水平的隐形“硬指标”,加重了学生的用眼负担。

C. 电子产品走进校园,一些学校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推行使用平板电脑教学,加剧了学生患高度近视的风险。

D. 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课余时间除了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就喜欢“宅”在家里,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其视力问题仍然堪忧。

3.防控青少年近视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协同合作,请简述各方应该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題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涵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 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 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以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 正因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 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C. 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中,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D.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得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C.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 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更有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