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微风鼓浪  鼓:振动

B. 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 汝识之乎  识:认识

D. 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是说也,余常疑之 B. 其声呜呜,如怨如慕

C. 有穴窈 D. 相许

3.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 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 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C 2.A 3.D 4.(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解析】 1.试题题干是“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汝识之乎”的意思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记住。故选C。 2.试题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这道题考的是文言虚词“然”的用法,“然”可以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可以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本题,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转折连词,但是。B拟声词词尾,……的样子。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A。 3.试题题干是“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错在“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对本文正确理解是:“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故选D。 4.试题题干是“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是”:代词,“这样”;“何哉”:“为什么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第二句关键点:“而”:并列连词,“和”;“寄托”:“藏身”;“用”:“因为”。第三句关键点:“之”:代词,“这类”;“不齿”:“不屑一提”;“乃”:连词,“竟然”;“其”:相当于“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第四句关键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子”:“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你们每次来寒舍看望,都敬赠我这么多贵重的礼品,这倒让我感到十分不安。

C. 前几年搞房地产开发,我赚了一些钱,没想到亲戚朋友都来借光,让我难以应付。

D. 恭敬不如从命,先生远道而来,执意要收藏拙笔,我就只好献丑了,请多多雅正。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孟浩然可谓名家。                                                      ,他的形象和经历代表着那个时代许多士人的共同命运和文化心态。

①隐逸情结使他倾向于后者

②他承先启后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国诗歌的美学天地

③然而乡野诗人的身份和都城生活经历的特殊人生使他的隐逸具有不同于传统隐逸诗人的文化内涵

④在魏阙与山林的传统知识分子生存之路的抉择中

⑤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盛唐思想领域中的儒、道、侠并存的思想风貌

⑥他的出现使盛唐诗歌的天空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A. ⑥⑤④①③② B. ⑥④⑤②①③ C. ③①④⑥⑤② D. ③④⑤①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大荒山青埂峰,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把石头带入红尘的。

B. 秦可卿的丧礼办得盛大之极,不仅各王公贵族亲来送殡,北静王等人还搭了祭棚来路祭,他还召见了宝玉,并送了他一串念珠。

C. 元妃命大家作诗,宝钗看宝玉写得辛苦,偷偷替他作了题稻香村的一首,黛玉怕元妃不喜,指点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D. 探春提议建一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 “海棠社” 。其成员有稻香老农李纨、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蕉下客探春、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只管呆看;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 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宝玉怕赵姨娘抱怨就拒绝了。

D. 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道婆暗里施法,宝玉、凤姐一齐发疯,糊涂发烧。贾赦为二人寻僧觅道,贾政劝说:“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

B. 和尚道士持诵“宝玉”,宝玉病愈,黛玉念佛,宝钗说如来佛管林姑娘姻缘,黛玉骂宝钗与凤姐一样是贫嘴烂舌。

C. 小丫头佳蕙得了些赏钱托红玉保管。红玉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后来,宝玉传贾芸说些没要紧的话。贾芸通过佳蕙掉换了小红的罗帕。

D. 薛蟠以贾政名义骗宝玉出来吃他生日的藕、瓜、鲟鱼、熏暹猪。事后宝钗说宝玉吃了她家的新鲜东西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