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工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與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归;复遍历昆山域内外有花之所。浃辰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壮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笑作者,吾无辞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得观而后已             已:停止

B. 所至不遗余力           殆:大概

C. 溺其美而其中           动:动摇

D. 笑作者                 贻:赠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余寻花是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 至虎丘观花市归         吾尝终日思矣

C. 适一时之兴             弱天下之民

D. 吾无辞                 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结伴寻花,或與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可惜偏远之地没有到达。

B.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 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 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 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件,如醉如痴。

C.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 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乙已,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

(2)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6.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为文个性独具,曾作《传砚斋记》。文章首段:“戌申春,余至嘉定。严舜工,洞庭山人,而寓居焉。台余于底斋中而请曰:我六世祖彰德守芥舟公,有一砚,传于子孙,今百年矣。念先世之遗泽,以‘传砚’名其斋,请为之记。”下面内容节选自该文的尾段,请用斜线(/)断句。

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千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

 

1.D 2.C 3.A 4.C 5.(1)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2)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此厉害呢? 6.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干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D项,“贻”,应是“遗留,留下”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D项,第一个“焉”,句末语气助词;第二个“焉”,为什么。故选C。 3.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明确: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词,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本题中,A项,“僻远之地无不至”应解释为“偏远之地没有不到达的”。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文中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偷换概念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有误,不是作者说的,原文“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故选C。 5.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明确: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于”,状语后置标志,到;“以”,因为;“无”,没有;“返”,返回。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也”,判断句式,……是……;“以”:认为;“为”:是;“子”:你;“好”:喜欢;“甚”:表达程度深;“好之甚”是“甚好之”的倒装。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干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以此砚置之案头”为介宾短语,后边断开;“古帖”做“临摹”的宾语,后边断开;“以自娱”状语后置,后边断开;“磨墨吮毫”做“子弟”的谓语,后边断开;“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前边断开;“此”做句子主语,前边断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可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其为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1)与(2)相同,(3)与(4)不同。

B. (1)与(2)相同。(3)与(4)相同

C. (1)与(2)不同,(3)与(4)不同。

D. (1)与(2)不同。(3)与(4)相同。

2.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小学而大遗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只是小学而已。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4.文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分别运用了哪三组对比?

(1)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查看答案

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 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 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 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等。

B. 杜甫,字子美,其诗作深刻反应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称为“诗圣”。

C.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施仁政”,在人性问题上,针对荀子的“性恶论”提出“性善论”。

D. 韩愈,字退之,韩氏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因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赢粮而

B. 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 常以身蔽沛公

D. 七十者帛食肉

 

查看答案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则利(砺:磨刀石)

B. 据亿丈之,临不测之渊(城:城市)

C.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D.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疾: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