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可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1)与(2)相同,(3)与(4)不同。
B. (1)与(2)相同。(3)与(4)相同
C. (1)与(2)不同,(3)与(4)不同。
D. (1)与(2)不同。(3)与(4)相同。
2.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小学而大遗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只是小学而已。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4.文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分别运用了哪三组对比?
(1)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 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 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 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等。
B. 杜甫,字子美,其诗作深刻反应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称为“诗圣”。
C.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施仁政”,在人性问题上,针对荀子的“性恶论”提出“性善论”。
D. 韩愈,字退之,韩氏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因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赢粮而景从
B.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B.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城:城市)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潦倒 敲朴 青冢 群山万壑
B. 须臾 饿莩 萧森 揭杆为旗
C. 舟楫 庠序 藩篱 锲而不舍
D. 迁徒 孝悌 逡巡 因利乘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