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鸟语花香是我们的企愿,健康饮食是我们的期盼,绿色出行是我们的渴望……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②有关“大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集体,与“小我”相对。还有字典认为:“大我”就是以外界的角度进入无我境界,看待自己和看待其他人事物一样,是“由外看内”的境界;“小我”则是自己对外界的看法和认知,形成一个“由内看外”的个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大我”比作一个圆的圆周,而“小我”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这里的“大我”是群体意识,这里的“小我”就是自我意识。
关于大我与小我,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大我与小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论语》中有许多“知行合一”的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写出其“知行合一”的形象。要求:符合原著,形象鲜明。
②很多小说都有一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请从《呐喊》《老人与海》《边城》中选择一处这样的情节,加以叙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
③请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主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尝废学。”这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不有积学,安有真传?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源律师①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②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梁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 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报》)
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邑方苞名重一时 名重:zhònɡ
B. 与人言终日不忤 不忤:wǔ
C. 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 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
D. 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形容书的内容引人入胜。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以文理兼至,中国古文第一的姚鼐起笔,用意之一是肯定其在清代文坛上的成就。
B. 第⑤段“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意为以平常自在心对待一切事物,修佛如此,读书亦然。
C. 第⑥段中鲁迅、梁启超、胡适等人都给读者开过书单,作者意在倡导读大家所开的奇书。
D. 作者认为书是富矿,没有读尽的时候,要有一颗敢思善思之心,“常读书,读常书”。
3.第③段中“这就是读书的好种子”,“这”指代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对读“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5.第⑦段中写道:“《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民经常在饥饿和温饱之间徘徊,因此历代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渴望和赞美那短暂的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生活。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就曾倡导“暮春者,春服既成,①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②____,咏而归”的政治理想。初唐四杰的王勃通过《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③____;④____,青雀黄龙之舳”描绘出了大唐的国富民丰。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治理有方,与民同乐。在《醉翁亭记》里他描绘百姓和乐的场景:“负者歌其途,⑤__,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⑥____,滁人游也。”然而更多时候人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步实现全社会的脱贫和共同富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你站在天安门前,面对着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倍加缅怀为新中国建立牺牲的英烈们,诚挚祝愿他们在天之灵永垂不朽:⑦____,⑧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蝉①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②,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②“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
C. 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
D. 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不平庸的特点。
2.下列同为咏蝉诗,与本诗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B.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C.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D.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
3.“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①于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B. 以事遇于法则行 遇:适合
C. 此不可释也 释:放弃
D. 其君死而臣桓公 臣:我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于汤
B. 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以政
C. 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D. 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之任管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B. 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C. 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D. 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经很明白的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B. 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C. 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D. 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