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山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山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时,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B. 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C. 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 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现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3.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怎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种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 2.(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 3.第一问(1)赞美之情。长白山有着从温带到极地的如四季一样的自然景观,有着人参等丰富物产。(2)痛惜遗憾之情。长白山的树被砍伐,长白山上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物产失去太多。(3)担忧、惶恐之情。一场飓风能使长 白山的部分原始森林毁于一旦,长白山的山地渐渐稀疏,人们无法挽留长白山的美。 第二问:其中最重要的情感是对长白山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痛惜遗憾之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意作答。本题B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项,“从长白山获取……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D项,表述不全面,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故本题选A。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 3.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梳理全篇内容,从中摘录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在白山市看到长白山丰富的物产,有赞美之情;游览中看到长白山上的原始森林,作者惊叹于它的神秘和美丽;长白山的环境遭人为破坏严重,作者有惋惜和担忧之情;最后一段,直接表明作者的“惶恐”。文中描述长白山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文字最多,所以重点在表达痛惜遗憾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 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C.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引申论证。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 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大连市的一家餐厅里,发生了引发大众热议的“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监控视频还原了整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一个4岁女童在饭馆内大喊大叫,惹怒了邻桌就餐的年轻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不顾朋友劝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边的椅子一脚,女童母亲立即与女大学生扭打到一起,场面一度失去了控制。

尽管当事人事后不再互相追究责任,此事仍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舆论一时沸沸扬扬。有人认为不该对熊孩子下手,痛骂女大学生粗鄙暴力,认为她欠揍;有人认为女大学生不应该客气,“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绝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会没有义务替你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双方应各打五十大板。

对此事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信息。

 

查看答案

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你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我是一位酷爱看书的女孩,惠存了许多经典名著,经常阅读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读到了我的舍弟撰述的一段抒情文字: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多愁、农历里的季节、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民间的歌谣、婉转的鸟鸣;也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雨”、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1)文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请仿照画线部分,在空白横线处补写两句,要求风格一致,形成排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       ,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        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        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

B. 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

C. 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

D.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B. 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C. 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 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B. 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C. 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 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