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末日前夕
王 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算你跑得快。她说。静了一会儿,她又喃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吁吁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他说。
辞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他说。
卖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他说。
买吧。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她没事,他也就用不上偷偷藏着的那瓶安眠药了。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选自《作品》2016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写得风轻云淡,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 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 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2.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3.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 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 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 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 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 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 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 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初三一学生最近几次模拟考试均不理想,尤其在最后一次考试中,由班上第十名一下子变成四十名,以致于灰心丧气,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作业经常拖欠,一碰到难题就回避。
请你以学长的身份写篇文章,对他加以引导鼓励。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为议论文;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小红生病了,给班主任老师写了请假条,主要内容是“因我不慎感冒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希望准我一天假,特此声明。”
C. 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D.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吴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真正意义上的咏竹文学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_。其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咏竹文学当属南齐谢眺的《秋竹曲》。在《秋竹曲》的后段中有云:“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诗中明里歌颂竹在严寒大雪中挺立不屈、忠贞不挠的品行,暗里表达了诗人忠直刚正、不屈不挠的情操。
A. 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C. 这一时期被称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D. 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就在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