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真正意义上的咏竹文学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_。其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咏竹文学当属南齐谢眺的《秋竹曲》。在《秋竹曲》的后段中有云:“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诗中明里歌颂竹在严寒大雪中挺立不屈、忠贞不挠的品行,暗里表达了诗人忠直刚正、不屈不挠的情操。
A. 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C. 这一时期被称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
D. 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就在这一时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 根据市场的需求,今年农业大学一方面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引进、推广新品种的工作。
C. 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重大问题。
D. 当我看到你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精神是那样的饱满,眉宇间是那样充满凛然正气的时候,使我满腹的疑虑消失了。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们俩虽不是亲兄弟,但数十年一起学习、工作,互帮互助,相敬如宾。
②一只发黑的藤编书籍,一把破旧的竹躺椅,放在哪儿都碍事,可祖父说跟它们有“乡情”,不肯扔掉。我想,这是老年人特有的抱残守缺的心理,应当理解。
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酒楼吃年夜饭渐成时尚,中档饭店、酒楼由于比较经济实惠,吸引着顾客纷至沓来。
④《家庭急救现场》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和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⑤六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袂来京报告前沿科技,探讨交流,足以证明中科院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⑥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①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①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地的生活,由景及人,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 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见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的慨叹。
C. 颈联“尽”、“迟”二字极为精妙,具体生动传神体现对鸥鸟无情、马步迟缓的恼恨之情。
D. 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荒凉,人迹罕至,缺少生机,情景交融,感慨万千。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指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①,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留,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聚敛搜刮民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 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 定为每月的十五,如“是岁十月之望,步至雪堂,将归于临皋”。
C. 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免、解、罢、左迁、除”等。
D. 卒:古人对死亡有多种表述方式,大夫死亡称作“卒”,帝王死亡可用“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 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败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 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入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覆灭。
D. 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败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事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败后又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②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