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可考历史,汉文采用竖排格式从右向左行文,也就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汉文这种竖排而左行的传统格式与中国古代以竹简为书籍材料的因素直接有关。
现在来溯推汉文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的历史因素时,不妨认为,最初在竹简上行文,横排和竖排的格式可能都有人尝试过。但是,将多根的竹简编连成册,拿在手上阅读时,则竖排的格式比横排阅读拿握起来方便一些。古代在往简册上书写文字时,也是竖排格式书写方便。先秦时代的人席地而坐,在这种称为跽坐的姿态下为了调整人与书案几之间的距离和方位以便书写,可以“移坐就案”,也采用“移案就人”。为此,案几一类家具都做得比较轻便,并且是左右方向尺寸大而远近方向尺寸小的长条形,便于跽坐时的搬动和调整。顺着案几的长方向摊开简册写字,对于书写者来说,这就是竖排书写的行文格式;如果在这种案几上横行书写,则简册要在案几的窄方向上横跨案几面,和写字行邻近的上下文简行可以展在案几面上的数量较少,待写字的空白编简要垂落在案几的近端,落在跽坐者的腿上,长篇大册的书写,这种情况尤甚。在案几上阅读简册,情况和书写一样。至于汉文竖行从右向左排列的格式,则与古代先民尚右的观念有关。出土的秦新郪虎符铭文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秦阳陵虎符铭:“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竹简上的古代书籍,以篇作为文章的单位,并以册作为同时编连在一起的竹简集合的单位,这是中国书籍装帧的最早形制——简册制。帛书的出现,又形成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帧形制——卷轴制——把帛书卷到一段硬质的芯轴上,以卷作为书籍的单位。纸质书籍的初期仍照用帛书的卷轴形制,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书是逐版地印成单页,再装订成册,这种工艺促成了书籍采用册页式的装帧形制,册页形制的书籍沿用直到今天。
从汉文的行文格式和中国书籍的装帧形制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到,每当新的文字记录载体材料(如帛相对于竹木,纸相对于竹帛)或工艺(如印刷)投入实用,首先是按传统的习惯形式去应用,只有在传统方式与新的材料或工艺发生了矛盾,才会突破传统去发展新的形式。由帛书的卷轴相异于竹木简册是如此,纸册页代替纸卷轴也是如此。然而纸质材料和印刷工艺与汉文行文传统的竖排格式之间并不矛盾,竖排和向左行的格式一直延用到近现代,不过在竖排格式不便表示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数学式的矛盾下,最终突破了传统,产生出汉文横排并且下行的新制式。传统具有无形的、巨大的历史惯性。
(节选自《竹简对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开始采用竖排从右向左的格式,这成了汉文书写的传统格式。
B. 先秦的案几左右向宽大、远近向窄小,对古人书写汉文时采用竖排左行的格式产生影响。
C. 中国书籍由简册制与卷轴制演变为沿用至今的册页形制,关键在于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
D. 横排且下行的新制式取代竖排左行的格式,源于它与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等的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论证古代在阅读与书写时竖排格式优于横排格式,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B. 文章揭示了汉文形成竖排左行格式的根本原因是书写阅读的方便和古人尚右的观念。
C.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的竹简制、卷轴制和册页制三种装帧形制,并阐述了演变原因。
D.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和并列两种论证结构,着重论证了竹简对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文最终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与最初在竹简上尝试横排格式行文的失败有很大关系。
B. 文章单位、竹简集合单位和书籍单位,对书籍册页形制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关系。
C. 若没有新工艺印刷术的投入实用和带来的矛盾,不会有书籍册页式装帧形制的作用出现。
D. 即使延用到近现代的传统格式最终被新制式取代,作者仍认为传统的影响力不可忽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黑胶唱片是最早用来贮存声音信号的载体。最初,它的单面录音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但它拥有高还原度。一经问世,它便成为了上世纪最受追捧的音乐介质,更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和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象征。后来,容量更大、更为便利的CD、MP3等轮流崛起,黑胶唱片即使能最接近原声,还是被边缘化了。而今,黑胶唱片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从2007年起,全球黑胶唱片营业收入持续上涨,黑胶唱片重获青睐。
对于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段话,150~200字。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朋友圈。请从《红楼梦》《边城》《巴黎圣母院》中任选一个人物,并指出他(她)的朋友圈中的一个重要朋友,说说这个朋友对他(她)的影响。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下面是致敬百种从业者的“百福图”(黑白版)中的三幅,请从图二、图三中任选一幅指出其类别(不超过4个字),并仿照图一的示例,完成10~24字的配文。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示例)
①类别:人民教师之福
②配文:三尺讲台,育天下桃李;一颗丹心,传人类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我在小学入学时,教师带我们班的三十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当作一门课程。我们很快到达了海边,看到退潮时的海水从摩天大楼的窗子中流出,形成一道道瀑布……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_______________;②地球发动机加速产生的潮汐吞没了三分之二的北半球大城市。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他现在讲这事的时候还_______________。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_______________了。我们乘上一种叫船的古老的交通工具在海面上航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在后面越来越远,一天以后就完全看不见了。这时,大海处在两片霞光之间,一片是西面地球发动机的光柱产生的青蓝色霞光,一片是东方海平面下的太阳产生的粉红色霞光,③它们在海面上的反射使大海也分成了闪耀着两色光芒的两个部分,我们的船就行驶在这两部分的分界处,这景色真是奇妙。( )。甲板上见不到孩子们了,他们都躲在船舱里不出来。一天后,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没有人动,我们_______________,像突然冻住一样僵在那儿。小星老师又催了几次,还是没人动地方。她的一位男同事说:“④我早就提过,环球体验课应该放在近代史课前面,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比较容易适应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全都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心有余悸 面目全非 目眩神摇
B. 触目惊心 谈虎色变 改头换面 目眩神摇
C. 骇人听闻 谈虎色变 改头换面 呆若木鸡
D. 触目惊心 心有余悸 面目全非 呆若木鸡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增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
B. 随着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
C. 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随着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和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
D. 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随着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评价的牵制。
(3)《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屈原在借前贤坚守正道来表明自己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