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扎根于大地,经风雨的洗礼,汲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扎根于大地,经风雨的洗礼,汲自然的养料,受阳光的照耀,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不论是蚂蚁还是大象,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有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有风雨也有彩虹,有艰辛也有喜悦,有挫折也有梦想……

成长,就是指事物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走向成熟的过程。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示例 人生需要成长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扎根于大地,经风雨的洗礼,汲自然的养料,受阳光的照耀,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和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一样,不论个人还是国家,都有成长得过程,也都需要成长。 那什么是成长呢? 成长是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学会用筷子,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学骑车,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告别家乡……成长是在独自行走的时候,我们不怕了黑暗,在遇到失败和难堪时,我们淡然了质疑和嘲笑。太多的第一次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太多的成长让我们懂得,人生之路并不平坦,前行就不应犹豫和懦弱,要用昂首的姿态,奋勇前行,才能笑迎明天和未来。 人生需要成长,需要面对成长的考验。 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要历经风雨,沐浴阳光。雏鹰成为雄鹰,也要忍饥挨饿和折翅也要忍痛飞行的磨练。成长的路上有阴霾,也有阳光,也有痛苦,也有欢笑。在这坎坷丛生的成长路上,我们都要用坚强诠释人生在世应有的姿态,也要用汗水照耀那绚丽的彩虹。 人生需要成长,要让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成长是历练中的蜕变,有着诸多的意义。古往今来,无数人用成长书写着历史,描绘着未来。成长,是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成长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信。“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少年宗悫的气概与自信在史书中流传,激励了无数的少年,或金戈铁马骋疆场,或诗文华彩啸云天,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成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铁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司马迁,遭遇腐刑,幽愁发愤,面对人生磨难,不畏不惧,秉笔直书,一腔正气照尘寰。 人生需要成长。成长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历经的过程,成长是在人生路上谱写的最壮丽的诗篇,是在祖国发展征程中描绘的最美好的画卷。只要生命不息,成长就在继续。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宝贵,就由于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穷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伟人成长为气力。”愿我们拿出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在成长道路上历练得更好更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做此类题目,要审清材料及其要求。材料共有三段,关键词是“成长”。第一则材料,列举种子的成长过程。第二段材料由蚂蚁、大象的成长延展到个人和国家成长层面,强调成长过程中有风雨喜悦相伴,有艰辛挫折相随。第三段解说了成长的含义,概括出成长就是指事物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走向成熟的过程。三段之间层层深入,从植物到动物,从个人到国家,都会有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顺境与逆境、欢笑与泪水、困惑与清醒,在这些经历与感受中,成长才会显得丰厚和精彩,才会不断走向强大与成熟。考生写作时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并体现对材料的综合。一要准确审题,明白成长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注意到“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一个蜕变的过程。要突出这个过程所经历的风雨阳光、喜怒哀乐。二是在题材选择上,集中一个范围或某个领域,体现发展的历程,具备时间性,或聚焦一个人物或某个物件,体现成长的过程。写作笔墨要集中,不泛化,不抽象。三是在立意确定上,关照材料。 参考立意: 1、成长,不怕历经风雨 2、成长,让自己更好更强 3、成长路上有风雨也有彩虹 4、成长,不断前行,永无终点 5、成长是人生的必需 可用素材: 1、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宝贵,就由于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穷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伟人成长为气力。——周恩来 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3、幼鹰出生几天后,就要学会飞行去争夺母亲口中的食物;接下来,母鹰会把幼鹰带到悬崖边上,把幼鹰推下去练习高空飞翔,不少幼鹰因此丧命;幸存下来的幼鹰被母亲残忍地折断正在生长的翅膀里大部分骨骼,再次从高处推下。很多的幼鹰因此成为飞翔的祭品。但母鹰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明白,这种伤害是成长为雏鹰的必经阶段。母鹰残忍折断幼鹰的骨骼,是决定幼鹰能否在广袤天空中自由遨翔的关键所在。雏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是很强的,只要在翅膀折断后仍不断忍痛飞行,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痊愈后的翅膀似凤凰涅槃,更加强壮有力。 4、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行文层次:本文以“人生需要成长”为题,由材料生发感想,写了对成长的认识和感悟。从列举生活实例说“成长”是什么,到点明“成长”的特点和表现,再到表明“成长”的意义,逐步深入,突出了“人生需要成长”的主题,结尾再次强调观点,提出希望。全文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说理到位,有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一致。

例:“民以食为天”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全民小康。

生命  国家  民族

精神  政治  生态

“不学礼无以立”“万物与我为一”“行仁政民之悦之”

 

查看答案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

(1)记者:听说你快退役了?

体操运动员:是啊,我的年纪大了,今年满十九了。(采访记录)

(2)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教,谢谢聆听!江报结束语)

(3)同学们,近日,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决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疲情蔓延。(广播稿)

(4)您是《论语》研究专家,在《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心得,若能莅临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一定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权威指导。(邀请函)

(5)某市公安局竖式标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科幻片诞生至今,美国好菜坞在这一领域可谓         ,其推出的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大片        ,如备受中国观众熟悉的《后天》《独立日》《2012》等。而今年春节,一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巨制科幻《流浪地球》,吸引了观众的无数眼球,同时也上了各媒体的“热搜”。从观众的讨论中可以归纳出三大原因:一是气势恢弘的场景和震撼人心的特效俘获了观众的心,效果背后是团队一遍又一遍的设计修改的付出。比如,为了设计创作行星发动机,《流浪地球》团队设计了3000多个概念设计图,最后才定稿。(         )二是         演绎拯救地球的壮举。不少当地观众认为,历来都是美国人拯救地球,而该片是却基于中国文化和情感,讲述了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的故事,这个视角非常新颖有趣,与众不同。三是        地展现了全人类的共有价值,即面对人类共同灾难时,中国人表现出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性闪光点,这是全人类推崇的一种价值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名列前茅  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痛快淋漓

B. 名列前茅  擢发难数  另辟蹊径  淋漓尽致

C. 独占鳌头  不胜枚举  另辟蹊径  淋漓尽致

D. 独占鳌头  擢发难数  独辟蹊径  痛快淋漓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B. 中国式拯救地球的一部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C. 无数观众对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充满吸引力。

D. 无数观众的眼睛被这部中国式拯救地球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所吸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此可见,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对导演要求非常高。

B. 导演对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由此可见。

C. 导演由此可见,对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

D. 由此可见,导演对整部电影的特效细节要求非常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晓起

林景怡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

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美。

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B. 诗中前六句描写破晓风物,其中营造出了一种凄冷气氛,极其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在亡国后的孤独处境。

C. 这首诗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D. 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均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2.“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简要分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