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晓起 林景怡①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晓起

林景怡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

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美。

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B. 诗中前六句描写破晓风物,其中营造出了一种凄冷气氛,极其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在亡国后的孤独处境。

C. 这首诗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D. 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均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2.“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简要分析其妙处。

 

1.D 2.(1)以景结情,作者在诗歌末尾用梅花来表达创作意图,是点睛之笔;(2)化静为动,一个“上”字把静态的曙色写得动态十足;(3)象征手法:用傲寒梅花的冰清玉洁来象征诗人的高尚气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诗句内容、诗歌手法、形象、主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得出答案。要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D项,“试听结合”错,本诗一二句是视听结合,“天鸡弄喔咿”是听觉描写,“残星在斜汉”是视觉描写。而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有视觉,没有听觉。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综合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抓关键词语,了解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技巧,体会情感表达,分析表达效果。“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是写景句,景中含情,是全诗的结尾句,也是以景作结。“上”字是化静为动,把将晓的天色写得很生动。“渐识梅花面”,“梅花”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诗人的高尚气节,用梅花来表达创作意图。这两句诗奇妙无穷,将好处分点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愈传

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与元兵战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 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

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曰:“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尔所戍地邻扩廓①,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洪武元年,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隋、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虏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三千石,予世券

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讨之。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武顺。

(节选自《明史·邓愈传》)

注:①扩廓: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字保保,是元平章察帖木儿的外甥。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B. 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诸要害/乃还/

C. 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D. 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成诸要害/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古代帝王的年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B.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又称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食和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曾经以米粮计算,所以有“岁禄三千石”的说法。

C. 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 谥:又叫“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愈年少领军,不负众望。他刚满十六岁就领军,每次作战必先冲锋陷阵,军中将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

B. 邓愈为人简练稳重,谨慎细致。从来不害怕困难和危险,而且从来不包庇自己士兵的错误,有错就改。

C. 邓愈忠心耿耿,深受倚重。皇上对他恩威并用,并书信勉励:我把你当长城一般地依靠,你要尽力啊。

D. 邓愈屡屡征伐,功勋卓著。他平定辰、澄之乱,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抢劫贡使,他力而克之,死后谥号武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

(2)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把黄河给你

曹蓉

“我把黄河给你。”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情感。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发誓要找到黄河石。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令我沮丧的是,我用了长长的时间,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当时,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我要了黄河。我要了轩辕的黄河,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我能载得动吗?

返回成都之际,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它太重,太重,我载不动它。它属于昆仑山,属于黄土高原,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和每一个炎黄的子孙。

属你,也属我。

“这是乾坤湾。”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黄河乾坤湾。”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黄河乾坤湾!”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阴阳鱼”,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障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面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天书图语”,参破“天机”。于是。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洛书”,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摘编自“人民阅读”网2019年3月1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题目“我把黄河给你”中作者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黄河石代指黄河,引起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人强烈的震撼。

B. 文章依次叙述了得到黄河石、寻找黄河石、发现乾坤湾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独到思考,表达了对黄河的眷眷深情。

C. 陈捡到黄河石,在“我”因找不到黄河石而沮丧时把它送给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太“贪心”,故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D. 文章中伏羲和大禹的河图洛书以及女娲造人的传说富有诗意,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

2.结合全文,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转弯”的含义?

3.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陈”为什么不用“他”,请分别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3.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5年前,北京建工的18名青年木工自发组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这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特殊群体”,由年青人组成,年青人自己管理。因为适应了青年的特点,这种组织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仅仅一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650支青年突击队,队员1.2万名。

65年来,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在改革开放的重点建设工程中,在城市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的第一线,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始终闪耀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青年突击队在建功立业中得到了认同与赞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其中,成长成才,实现光荣与梦想。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本校成人典礼仪式上作主题发言。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具体的校名;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