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1.B 2.D 3.C 【解析】 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选出“正确的一项是”,A 项曲解文意。联系原文“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看,选项说“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把“可能表现”说成“表现”,表意绝对。B项与原文第二段语意有关,是王阳明对“天下无心外之物”的理解,表述正确。C项,曲解文意。看原文第二段,可知具体化为“致良知”的是“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与“良知”相近,选项说,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少了“行”的概念,表述范围失当。D项强加关系。联系第一段可知,原文意思是,“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避免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选项说,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不合逻辑。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本题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曲解文意。企业家“知行合一”要从严格自我要求做起。说冈田武彦的看法,是为了展现出企业家要有精神的认同和价值的认可,不是用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的。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如题干要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曲解文意。从原文末尾看,企业要“长盛不衰、基业长青”,需要两方面条件,除了“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还有“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C项说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是以偏概全,表意绝对。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5年前,北京建工的18名青年木工自发组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这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特殊群体”,由年青人组成,年青人自己管理。因为适应了青年的特点,这种组织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仅仅一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650支青年突击队,队员1.2万名。

65年来,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在改革开放的重点建设工程中,在城市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的第一线,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始终闪耀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青年突击队在建功立业中得到了认同与赞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其中,成长成才,实现光荣与梦想。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本校成人典礼仪式上作主题发言。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具体的校名;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某作家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______?”

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成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家,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______?”

 

查看答案

近日,许多古装剧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热议,下面是某电视剧中吴家长女出嫁大宴宾客的一个场景,请找出五处错误并修改。

吴家长女出嫁当日,满城文武前来道贺,吴老爷说:“老夫年逾不惑,只有这一个宝贝女儿,甘愿耗银为女儿操办婚事,不过仍望其恪守妇道,悉心奉养公婆、尽力相夫教子。今日吴某略备薄酒,款待不周,敬请歆享!”众人纷纷夸赞:“小女才貌双全,独占鳌头;贵婿出身名门,品高德隆,必能继承大统,光耀门庭!”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代博物馆人     的责任。《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激发了年轻人对文物的兴趣。《国家宝藏》播出又是声势浩大的一次宣传,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2019年第二季《国家宝藏》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佟丽娅化身高昌贵族之女,向人们展示一代豪门张氏家族的兴衰变迁。其家族曾为高昌的稳定和团结作出过重要贡献,墓中出土的大量彩绘木俑和绢衣木俑造型完整,色彩鲜亮,如同新葬。而《国家宝藏》图书的出版,更掀起了国民对文化宝藏的空前热情。本书通过对27件文物的历史谱系、价值传承的深入挖掘,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信仰,电视节目中所无法呈现的       的历史资料将在书中一一呈现。借助图书这一载体,(    )。相信国人通过这些       的影响,走进博物馆时,将不再是       ,看到的将是一段一段鲜活的历史,感受到的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温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能够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也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从而完整地捕捉历史

B. 我们能够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也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从而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

C. 我们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也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从而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

D. 我们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也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从而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责无旁贷  浩如烟海  耳濡目染   走马观花

B. 义不容辞  浩如烟海  潜移默化   浮光掠影

C. 责无旁贷  汗牛充栋  潜移默化   走马观花

D. 义不容辞  汗牛充栋  耳濡目染   浮光掠影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国家宝藏》的声势浩大的播出,让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B. 《国家宝藏》的播出又是声势浩大的一次宣传,让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C. 《国家宝藏》的播出又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D. 通过《国家宝藏》的声势浩大的播出,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面对男子薄情寡义,决绝而不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因世事变迁而生的无限感慨。

(3)苏轼在《赤壁赋》中想象曹孟德赤壁之战前斟酒祭奠,“_____”的豪壮情景,借此发出一世豪杰“_____”的深沉感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