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奴隶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听见一个朋友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
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隶的人,居然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叙说这个,好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中,你知道些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
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压倒了。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早把彭忘得干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 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幸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C. 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 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 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2.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3.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起新零售,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生鲜超市。盒马鲜生凭借着集“生鲜超市+餐饮体验+线上业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开创性零售模式,让广大消货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
新零售,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枝术手段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文章来源:金融界网站)
材料二:
从“无人超市”到“半小时送达”,从“三公里内理想生活”再到“新零售之城”,这些曾经新鲜的词汇已经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统计显示,2018年新零售消费占比已达到22%。
这一年,电商巨头加速布局新零售。阿里打造“新零售之城”,腾讯“智慧零售”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零售业转型升级,京东生鲜食品超市7FRESH启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开店进程。
这一年,新零售为线下商业企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无论是银泰百货,还是王府井百货、天弘股份,都在发力数字化、体验式、供应链,呈现营收及利润双增长态势。
这一年,也有一些企业在转型失败后陷入利润下滑、财务负担增加的困顿,在亏损中举步维艰……
业内分析师说,2018年是新零售快速扩张和迭代的一年,大家对新零售市场的认识也更趋于理性和成熟。发展热潮中也需要一些冷思考。“无论是叫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还是对传统的改造,不管哪种模式,都无法脱离零售业的本质。”“和风险资本快速变现的逻辑完全不同,零售业本身是个辛苦行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赚取差价,这是行业特质,也是失败的企业最值得反思的地方。”新零售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的趋势日益明显,以零售业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将站上新的风口。
(摘编自《“新零售+”站上新风口新零售万亿市场开启新消费时代》,《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21日)
材料三:
网上零售交易规模统计表
(图表来源:《中国2018年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四:
据央视财经频道调查,各地购物中心给予实体书店的租金价格普遍为商业业态的50%,有的甚至为10%到20%。在新零售业态全面占据传统商业领域形势下,书店和购物中心,都面临新科技、新功能、新业态的巨大挑战。购物中心的商业、金融资本让利于实体书店,是看好实体书店的引流效应,目的是共同抗击新零售业态带来的冲击。
“‘新零售’和‘可持续发展’,真是抓到了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行业的痛点。”北京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感叹,“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近年来流量稳定在900万人次左右,但买书的人明显减少。过去2/3的顾客来买书,现在2/3的顾客不买书,到书店看完书,比较价格,直接上网买,实体书店日益沦为图书价格体验店。”
面对互联网和传统书业的激烈竞争,一些“老字号”已开始谋变,不少实体书店强化危机感,网上书城、智慧书城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书店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聚合发展态势。
北京新华发行集团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所有中小门店实现智能联动一体化,即便是实体店展销品种数量不多的小书店,通过智能化销售平台,也可以实现“小店下单,西单图书大厦配送”。
(摘编自《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如何探路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8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新零售布局进程加速,电商巨头推动线上线下深度合作,多个城市的新零售快速发展。
B. 2018年,线下商业企业获得新空间,着力数字化、体验式、供应链,逐渐实现营收及利润双增长。
C. 2018年,在新零售快速扩张的热潮中,业界也开始着眼零售业的行业特质,冷静思考新零售的发展。
D. 2018年,新零售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以零售业与其他行业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将站上新风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不会再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
B. 一些企业对新零售的发展认识不够理性和成熟,以致面对新零售的快速扩张和迭代,转型失败,举步维艰。
C. 2012年以来,我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增长率却逐渐放缓,人们对线上消费的兴趣逐渐降低。
D. 虽然各地的购物中心给予实体书店的租金价格远低于商业业态,但实体书店行业依然面临重重危机。
3.根据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传统零售业该如何抗击新零售业态带来的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 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 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 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 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 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 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 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 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人们常用“百科全书”“里程碑”等,形象地评价经典文学作品。请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百科全书”“里程碑”除外),并阐释理由。要求:评价恰当,阐释合理,180字左右。
②学校举办戏剧节,拟将经典名著《红楼梦》《呐喊》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社成员,请就你最想饰演的某一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说明你的表演设想及理由。要求: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180字左右。
③在你阅读的文学名著中,总会有一个鼓舞你成长的“引路人”。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个这样的人物,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他(她)的崇敬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占据 掉落 炫耀
B. 占有 溅落 炫耀
C. 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 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 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3.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5.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 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