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电影《流浪地球...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化的魅力 “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融通的力量,是化解,是一种化解之中的宽容,是一种化解之中的随和的人生境界。 这种化解之前,需先融通。将相互间的矛盾化为友谊的玉帛,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化解之前的融通。烛之武智退秦师,正是他向秦王融通了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化解了秦与郑之间的干戈,使“戍之,乃还”。若他不明白如何融通两者的关系,又怎能看到化解的支点呢?融通即是在诸多关系中寻找决定性的关系,以此来寻找一个可以化解的切入点,从而达到化解的目的。融通是化解的准备性工作。 化解之时,是宽容。依旧是矛盾的化解,当两车相蹭之时,是否一句“没事,走吧,别堵路”,便能化解两人互相推诿责任的矛盾?又是否能化解道路拥堵和停车解决事故的矛盾?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想要化解一事之时,其实本质上是宽容的体现,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宽容,是不想造成更多麻烦与干戈的宽容。正是在处理争端时的宽容,是化解矛盾时的决定性力量。 化解之后,是一种随和舒适的心情。化解为人们带来的是境界的提升。无论是帮别人以融通之心化解矛盾,抑或是自己以容人之量化解矛盾,最终都会形成一种沉静的成就感滋养你的心田,你会感觉化解真好,它让这个小区、这个社会又少了一种群众斗殴、法庭相见的凶气,使身边的环境又温暖和谐了一些。这样,你享受了化解的成果,你就感受到了化解的魅力,会不断地想要再次创造这样的美好环境和心情,像滚雪球一样。这样不断的化解,享受化解成果,又去化解,在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人生境界便会不断被淬炼提升,最终形成一种“万事皆可化”的乐观心态。化解之后,是人生境界、素养修养的提升。 然而,化解并不意味着忘却与消失。忘却与消失中暗含一种被时间洗涤的无奈,是一种最后不得不归于尘土的被动与不甘,是一种“那就这样吧”“好吧”的被矛盾折磨后的放弃与妥协。而化解不是这样,化解是“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样”的主动,是一种人们思想上的想开与豁然开朗,是一种真的认为“此事不足为我所扰”的乐观,是一种主动想开,体现一种处理矛盾时的思维力度。 化解,乃人生大智,愿你我共同欣赏这其中的魅力,学习这宽容的精神,从而使身边少一次争吵,少一次打架,少一次“法庭上见”。“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前提、条件。让“化”育人生,让“化”解隔膜。 我骄傲,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了不起,我深爱的大中国。 ——题记 1、1921年,在浙江嘉兴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带来了光明;1949年,一个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78年,让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捩点;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我们了不起的大中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从1921年到现在,我们的党领导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见证了90多个年头的成长,体会了跨世纪的浮沉变换。98年里,在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常年遭受外国侵略者欺压的弱国,到现如今的繁荣,昌盛,富饶,美丽。98年里,中国从山河破碎走向团结统一,从苦难屈辱走向伟大复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强国之列,中国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当今的举世瞩目。中国,真的“了不起”!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3、中国经济实力如雨后春笋般焕发生机、迅猛提升。从一开始的单一引进外国产品、技术到自主研发不断创新,中国制造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小觑。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4、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2017年,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冲上云霄,成功完成首飞任务,圆了国人期盼半个世纪的“飞机梦”。这是中国民航最大、最显著的里程碑,它也意味着中国将跻身美、英等少数国家才能自主制造大型客机的行列中,开启国产新征程。 5、2018年,喜迎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砥砺奋进,好事连连,成就卓著。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蛟龙号”潜艇多次下水试验成功,打造了中国深度。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复兴号”通车,开启了中国速度。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占据国际市场,证明了中国实力。中国,了不起!再也不用花高价买苹果手机,作为中国人扬眉吐气! 6、2012年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这一新世纪的蓝图构想属于国家、民族,每一个人,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发展必将立身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也不断出现新成效,短短几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左右,人民日益富起来,环境日益好起来。中国,真的了不起!…… 7、中国从备受欺压凌辱侵犯一步步发展到令人仰望敬畏的大国强国。看,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新篇,中国人挺起胸抬起头,谁也不敢小瞧龙的传人,笑话咱的黄皮肤,谁也不敢再骂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的幸福生活比蜜甜,情不自禁感慨——中国,了不起!我骄傲,身为中国人! 【解析】 作文一: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材料比较短,一共有两句话组成。第一部分是“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首先这是提供了此则作文写作的背景介绍以及原因,告诉我们下面的内容是为何会出现的;其次,提出了“化”这个主题,并且是说明了“化”是“化险为夷”,也就是界定了“化”是什么类型的;第二个部分是“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第二句话是对前面的“化险为夷”的更具体说明。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这种“化”是将不好的“险”化为好的“夷”。那么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散文,都必须遵循的就是:第一、要写出“化”的过程,第二、一定要写“险”,也一定要写“夷”。 立意:材料中所给的变化,是有特殊性的。无论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还是化腐朽为神奇,都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宽容、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等等可贵的品质。拟题如: “化”是宽容 “化”的智慧 “化”育人生,“化”解危机 化 ,生活的调味剂 素材: 1.“变则通,通则达”,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 2.“化”是一种思维,可以让人拥有更加智慧的头脑,“化”是一种手段,可以改变事情发展的趋势,“化”是能量,可以激起无限的可能。 3.化,即为变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变通,是化惊涛为细流的机智,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通过变化,我们才能在将困难险阻化解为通向成功的捷径,让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细水长流。 4. 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 5.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 6.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压力山大”的今天,“化”的智慧能带来许多便利。做数学题时,老师常讲“化简”——化繁为简可让我们更快完成工作。开展项目时,把工程化为小任务,逐个完成,这是“化整为零”。把繁杂的人物转化成公式一样的处理流程,“一条线”处理,这是问题的“合并简化”。“化”不只是转化任务,更是转化心志。现在的人,常面临来自工作、家庭、自身乃至社会的压力,而难以喘息,这时只有把压力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方能不被压垮。施一公大学时不幸丧父,但他没有沉湎于悲痛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刻苦钻研生命科学,最终成为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情感、冲动,只有学会像施一公那样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化”对于我们身处社会时,也很有意义。遇到有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化滴水为江河之力,能化解一个人的难解之困难;发生冲突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真心间的冰墙…… 7.变化,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中国导弹之父,火箭巨匠钱学森,在美留学后回国潜心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导弹,带领中国科技水平走向世界前沿。正是国人发现提升国力的重要性,希望寻求变化,才向外国输送留学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变化更是成为年度关键词,各个领域方面均有了不小的改变。可见,变化之于民族发展的关键。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直截了当的题目,如本题“化的魅力”。 其次,写一个简洁明了的开头段,先解释材料中的关键词“化”在这指的是什么,点出“化解”这一主题,阐明重要性。 然后,主体部分,分析问题,阐述“化解”应该怎么做: (1)化解之前……; (2)化解之时…… (3)化解之后…… 将“化”分为三个阶段,“融通”“宽容”“和谐”,阶段特点鲜明,对“化”的过程和特点阐述到位。 (4)“然而”段,辩证思考,使全文论证周密,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5)结尾部分应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指出“化解,乃人生大智。如是化解,共建和谐社会”,升华主旨。 作文二: 审题:这也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材料比较长,属于多个事例的排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之罗列,而是需要分析其中的内容和逻辑。只看第一个和第二个事例难以看出出题人选择这个事例要表达什么。但是后面有一个总结式的语句,引用的是歌词,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浪花,祖国是大海,浪花和大海紧密相连,祖国是我们的依托,我们是祖国的赤子。此时,我们就知道了,前面事例是围绕着祖国和我们在谈。我们就可以懂了:一百多年,因为祖国弱,所以我们呆滞木讷;当今中国,因为祖国发展,所以我们幸福开心;外交部上,因为祖国现在发展了,所以可以维护我们的权益;但是中东国家,则是因为祖国弱,所以没有发言权,这些事例都从正面或者反面的角度说明祖国的实力、发展与我们的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比较简单,就是祖国实力强大了,祖国发展了,就可以使得我们可以幸福开心,也可以维护我们的权益;反之如果祖国弱小,那么我们则没有了依托,会备受欺辱。 这篇文章没有题目的规定,那么无论是何种文体,只要满足了题目要求,均可以写作,但是感觉议论文比较好操作一些。 立意:这篇作文其实是在告诉学生祖国与我们的关系,想让大家明确我和祖国之间的联系,想要大家都建立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人们常用“百科全书”“里程碑”等,形象地评价经典文学作品。请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百科全书”“里程碑”除外),并阐释理由。要求:评价恰当,阐释合理,180字左右。

②学校举办戏剧节,拟将经典名著《红楼梦》《呐喊》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社成员,请就你最想饰演的某一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说明你的表演设想及理由。要求: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180字左右。

③在你阅读的文学名著中,总会有一个鼓舞你成长的“引路人”。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个这样的人物,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他(她)的崇敬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占据  掉落  炫耀

B. 占有  溅落  炫耀

C. 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 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 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3.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5.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 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绿水青山,固然少不了“木欣欣以向荣,______”的佳木清泉,更寄寓着诗人的万般情思。王羲之与友雅集兰亭,于“____________”“清流激湍”间畅叙幽情;杜甫独登高台,望“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悲情汹涌;苏轼纵一苇于赤壁,赏东山月,观“白露横江,______”,超然洒脱;毛泽东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激荡似火豪情。青山绿水,不仅是自然山水的画卷,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注释)①欻():忽然。②潨( còng):急流。

1.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

A.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 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2.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

3.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①扞 (hàn) 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④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    豫:预防

B. 故君子之教也              喻:开导

C. 教也者,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长处

D. 凡学之道,师为难          严:尊敬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②师严然后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非及向时之士也

④不足为外人

    义项

(1)道理、学说

(2)途径、方法

  (3)谈论

  (4)引导

    序号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5.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 ______ ;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_______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