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占据  掉落  炫耀

B. 占有  溅落  炫耀

C. 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 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 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3.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5.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 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1.C 2.B 3.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 4.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取材日常生活,生动自然;结尾含蓄,意味深长。 5.肯定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面对四合院代表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既有留恋不舍的伤感又有社会向前发展的喜悦感,新事物和四合院代表的旧事物在这里是两种文化的代表,二者是融合而不是矛盾对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占据”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占有”更侧重于状态;另外,这句话的宾语是“空间”,应该用“占据”。第二空“溅落”比“掉落”更生动,而且与上文的“噼噼啪啪”相照应。第三句“显摆”和“炫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文章语言质朴,充满生活气息,此处适合口语风格,此外“显摆”是北方方言,作者写的是北京的事,所以用“显摆”恰当一些。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本题涉及情节、手法、主旨、情感等方面,考生应认真对比选项。本题B项,“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不合文意,文中第10段写到重返老院,如“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作者是在表达久违的亲切感和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并无悲痛凄凉的色彩。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作答时从表层含义、深层象征意义分析,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题目“瓦浪如海”,表面写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富有历史沧桑感,具有象征的意味,显示出沉稳的力量;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灰色的鱼鳞瓦下北京城的生活,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当作者离开四合院后表达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鱼鳞瓦贯穿全文,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文章结尾“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可见作者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质朴”“平常”和“隽永”三个词上。文本语言平淡质朴,口语化,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文学追求以及他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一致,如“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取材于平凡小事,选取了百姓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如打枣,国庆节看礼花等生活情节,让读者有亲切感;结尾处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如“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既表达了在现代化建设中“瓦浪如海”的局面不复存在的伤感,也有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怀念。 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能力。考生应结合文本进行合理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 的命运,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标志。文本中“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可见作者并没有因昔日“瓦浪如海”的局面消逝而消沉,这些四合院和灰色的瓦浪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印在心中,挥之不去;作者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鱼鳞瓦和四合院文化,自然有一种怀旧,一种莫名的伤感。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四合院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必然要走向消亡;文章结尾处“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迎合时代需要使其日臻完善,会越来越好。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思想代替旧传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绿水青山,固然少不了“木欣欣以向荣,______”的佳木清泉,更寄寓着诗人的万般情思。王羲之与友雅集兰亭,于“____________”“清流激湍”间畅叙幽情;杜甫独登高台,望“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悲情汹涌;苏轼纵一苇于赤壁,赏东山月,观“白露横江,______”,超然洒脱;毛泽东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激荡似火豪情。青山绿水,不仅是自然山水的画卷,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注释)①欻():忽然。②潨( còng):急流。

1.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

A.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 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2.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

3.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①扞 (hàn) 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④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    豫:预防

B. 故君子之教也              喻:开导

C. 教也者,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长处

D. 凡学之道,师为难          严:尊敬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②师严然后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非及向时之士也

④不足为外人

    义项

(1)道理、学说

(2)途径、方法

  (3)谈论

  (4)引导

    序号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5.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 ______ ;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_______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异军突起 B. 厚积薄发 C. 与众不同 D. 翻天覆地

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A. 土壤 B. 沃土 C. 广阔的天地 D. 时代的春风

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 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 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 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 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 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 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 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 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

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