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封狼居胥、精忠报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中国人有爱国品质。
材料:
诚信 敬业 友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鞠躬尽瘁 立木为信 废寝忘食 高山流水 一诺千金 刎颈之交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 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 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 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 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 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心中的忧愁和愤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献愁供恨,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北伐时“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刘义隆仓促北伐“________”构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釭(gāng):油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 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 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 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2.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