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心”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形”与“心”、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赫舍尔直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容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又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摘编自李丽《文化困境及其超越》,人民出版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 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 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 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 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 文章第三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 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 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 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B. 小学而大遗 遗:放弃
C. 士大夫之族 族:类
D. 术业有专攻 攻:研究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D. 则群聚而笑之 则必有我师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下列对文段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
B. 本段重点批评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 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 本段论证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 ”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 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C. 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D. 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 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 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B.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D.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暮春之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禊事也。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6)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8)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词,完成各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 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 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 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