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C.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D.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这里用第一个意义。

B. “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此处用作谦词。

C. “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商朝曰庠,周朝曰序。

D.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这番话有美化士人贬低人民之意。

B. 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C. 文中提到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牲畜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D. 文章最后一段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孟子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主张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A 2.C 3.C 4.(1)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的威胁下救出来还怕来不及, 哪里有闲工夫讲求礼仪呢。 (2)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陈述,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着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句中“吾惛”是“不能进于是矣”的原因,中间需要停顿;“进于是矣”是介词短语后置,“进”与“于是矣”需要连在一起,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C两项。“吾志”意思是“我的志愿”,两个词是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A项断句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C项,“‘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解说错误,“庠序”是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洋宫等大学相对。并非贵族学校。“商朝曰庠,周朝曰序”解说错误,《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即,夏朝称“校”,商朝称“序”,周朝称“庠”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C项,“下能养活牲畜妻子儿女”分析错误。“畜”这里指养活。句子的意思是: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故选C。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赡”形容词,足,够;“奚”哪里;“暇”时间;“治”讲求。(2)“庠序”指学校;“孝悌”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申”反复陈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筹。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自由恋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族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个称王,几个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王朝实际统治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了汉代统治结束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看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的极大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依据第二段,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的语言描写

B. 赞美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C. 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

D. 心理描写的正面烘托

2.对“《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 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 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 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 “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人物。

D.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不容易找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

 

查看答案

写作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就此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 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 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 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 [1] B. [2] C. [3] D. [4]

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 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 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 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贤孝(元)

陶宗仪

①贤孝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靼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或可概曰袍。

(注释):这里指蒙古;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外衣、罩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与中的意思。

(1)母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诞日

A. 病重 B. 向下 C. 流传 D. 将要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 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A. 4 B. 5 C. 6 D. 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