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筹。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自由恋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族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个称王,几个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王朝实际统治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了汉代统治结束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看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的极大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依据第二段,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的语言描写

B. 赞美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C. 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

D. 心理描写的正面烘托

2.对“《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 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 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 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 “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人物。

D.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不容易找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

 

1.C 2.A 3.A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不偏不倚的语言描写”分析错误,贾母的话看似对王熙凤的贬,实则表现了对她的宠爱与信任。B项,“赞美”错误,非“赞美”而是寓含贬义,刻画其性格中的狡黠、狠毒。D项,“心理描写的正面烘托”分析错误,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C项分析正确。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B项,“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分析缺乏根据。 C项,“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分析错误,小说中具有这样性格的人物有很多,不单凤姐一个。D项,凤姐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差距太大,没有可比性。A项,分析正确,此题可以联系“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回答。故选A。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他们的出场“写作工力”相同,即作家在塑造人物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功夫和力量相同。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就此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 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 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 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 [1] B. [2] C. [3] D. [4]

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 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 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 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贤孝(元)

陶宗仪

①贤孝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靼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或可概曰袍。

(注释):这里指蒙古;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外衣、罩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与中的意思。

(1)母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诞日

A. 病重 B. 向下 C. 流传 D. 将要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 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A. 4 B. 5 C. 6 D. 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回日本记(节选)

凌程华

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 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

②去岚山有京福岚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

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 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

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

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 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棚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

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

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那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

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象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

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

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

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

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

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象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歇着,真有“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着春的回来。

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

1.文章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

2.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

3.段作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4.本文是写景记游散文,作者却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请举例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