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写作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

写作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就此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心有标杆,行有方向 做自己还是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你的选择体现了你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一定是矛盾的吗?未必,心有标杆,行有方向,掌握好心中的尺度,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一定会收获一个满意的人生。 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当意识到官场的黑暗与龌龊如牢笼一般锁住自己的个性与灵魂,陶渊明不顾世人诽谤,坚持回归田园;当意识到学校的教育方式只会禁锢自己的个性,泯灭自我的光彩,韩寒不顾别人劝阻,毅然退学回家;当意识到这个社会的角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肮脏,崔永元不顾家人的反对,决绝走上揭露之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感受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属于自己的掌声与喝彩。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让别人为你鼓掌。 幸福,不是只着眼于别人的光环而羡慕鼓掌,而是朝着远方的光亮,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拼尽全力向它跑去。并感受一路的喜怒哀乐,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精彩。 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并不等于脱离社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标准。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的人生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否则,何以有屈原的离骚,何以有文天祥的正气歌,何以有梅兰芳的蓄胡罢演,又何以有刘和珍的为民请愿?参考别人的价值标准,参考社会的评判准则,个人才不致于陷入自我的泥沼,而忽略自己的社会价值。 那么,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二者并不矛盾。既要不断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也不妨碍成为一个“好人”。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容凶残闹事横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断暴徒的路,聚拢起民间的正气。侠隐于市,见义而勇,勇不在于强悍,而在于无所畏惧。吕保民用他的行动昭示我们,在人人都只知自保之时,他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同时,感动中国闪闪发光的奖杯也告诉我们,他就是别人心目中的“好人”。 人生之路不尽平坦。或许会有狂风骤雨,或许会有崎岖的山路,但只要心有标杆,行就有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没错,我们还年轻。心有标杆,行有方向,正如盛夏中一棵独立的向日葵,虔诚地仰望着自己的信仰,也紧跟社会的理想,始终坚持着光芒的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带有思辨色彩的哲理性材料,围绕“个人成长”来思考。考生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含义。“不断地成为他自己”意思是不断成长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我”;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外来因素不断施加影响,要有主见,对这些东西加以判断、筛选、摒弃或者吸收,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世界观、人生观等。“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中“别人”可指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乃至于社会,“好人”应当是符合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道德高尚的人,这句话的意思以当前社会的价值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写作时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做的选择也会不同。有人认为人应对当活出自我的风采,不应当被外界左右;而有人可能会认为,人不应当只考虑自己,有时甚至为了别人可以牺牲自我。其实这两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可以思考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坚持自我,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考虑别人。 参考立意: 1、生命的精彩在于不断提升自己 2、保持本色,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3、水滴与大海 4、做“最好”的自己 可用素材: 1、一位很有名望的画家画了一幅相当漂亮的画放在街上,并在画旁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做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又过了数日,这位画家又画了同样一幅画拿去展出,不过这次附言和上次有所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次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于是,画家明白,任何人对同一东西都有不同看法,美如此,丑亦然。 2、我想起了简爱,一个敢爱敢恨,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孩儿。即便从小被寄养在冷酷的舅母家,但她还是没有屈服,从不肯把自己的棱角磨平;即使在学校被老师惩罚,还是打不垮她坚韧的内心。最终她收获了美丽的爱情。她从不为别人而活,从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她就是夏洛蒂笔下的精灵。 3、在这个越来越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个人意识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我、活出精彩,这自然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另外一方面,人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同时还是社会化的产物。如何定位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有社会担当的公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4、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以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奉献世界。真正的智慧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放在一个集体里,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别人,心系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参考结构: 开头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心有标杆,行有方向”。分论点一,心有标杆,做好自己。课举陶渊明、韩寒、崔永元的例子,阐述人应当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被外界同化。分论点二,心有标杆,完善自我。举吕蒙、巴金的例子,证明人不能脱离开别人、脱离开社会而存在。分论点三,心有标杆,行有方向。据塞罕坝人、王继才等感动中国的事例,阐明自己与他人不可分割,既要做“自己”又要做“好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 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 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 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 [1] B. [2] C. [3] D. [4]

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 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 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 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贤孝(元)

陶宗仪

①贤孝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靼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或可概曰袍。

(注释):这里指蒙古;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外衣、罩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与中的意思。

(1)母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诞日

A. 病重 B. 向下 C. 流传 D. 将要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 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 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A. 4 B. 5 C. 6 D. 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回日本记(节选)

凌程华

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 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

②去岚山有京福岚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

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 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

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

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 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棚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

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

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那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

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象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

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

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

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

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

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象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歇着,真有“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着春的回来。

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

1.文章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

2.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

3.段作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4.本文是写景记游散文,作者却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请举例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宣传与教育(节选)

贺麟

①我们并不否认宣传有其不可免的流弊,本不否认我们的思想界和出版界常为悲劣的宣传所充斥。但我们不能向时代开倒车,主张根本摒绝一切宣传,只能向前努力去提高宣传的素质。所以我们主张不可离开教育而从事宣传,也不可仅仅热心教育而忽略宣传。宣传家应当以宣传为主,教育为辅;教育家应当以教育为主,宣传为辅,离开教育而言宣传,宣传就没有内容,离开宣传而言教育,教育就没有广大的影响。

②同时我们也不可离开行动而言宣传。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也就没有资格作宣传。不到民间去服务,宣传也是空话。“最好的宣传方向是宣传的人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如像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之到中国作宗教宣传。他自己先学养成良好的教育技术,天文、医学无所不通,他能够真正为中国人服务,开医院,抗灾难,而且在服务之余,生活同中国人完全一样,穿中国的衣服,说中国的语言。他诚恳的态度,笃定的信仰,服务的精神、专精的学术,使当时人士都敬他,佩服他,受他的感动。在当时风气那样闭塞的国难情形之下,居然产生了伟大的效果。

③宣传的方法,需要艺术化。诗歌,戏剧、图画种种的表演,都是宣传决不可少的条件。宣传的方法是真挚的热情来感动人或感化人。枯燥乏味的宣传,纯粹注入式的宣传,宣传者本身感触不强,听众自然更感觉无味。不过我们说宣传要艺术化,并不是说艺术应该宣传化,反说拿艺术来作宣传的工具。我们只是说宣传应当受艺术的陶治以感人于无形。这样的宣传,才能给人以具体美化的印象,再不只是喊些空洞抽象的口号,以引起旁人反感。

④凡是缺欠诚意,毫无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只知道开些空头支票,欺骗人民,搞阴谋诡计,封锁消息。当然不会把宣传行动化到民间服务。他们不仅不能够发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反而会使宣传为世所诟病。这种人当然不能够代表真正的宣传家。中国近代政治上第一本党知先觉同时也是第一个典型的宣传家应推崇为孙中山先生。他是第一个认识宣传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轻视宣传观念的人。他宣传的精神,感人的态度,坚卓伟大的人格,终身从事革命的传统,和他的好学不倦、手不释卷的学养,使他的政治主义的宣传,在中国政治现代史上开一新纪元。

⑤中国今后政治宣传,应当以孙中山先生为典型,宗教宣传应当以利玛窦为模范,学术宣传应当以苏格拉底、费希特为代表。如是庶几学者,教育家、先知先觉,可以离开学历或象牙之塔而到民间去。而一般民众亦可以受先知先觉者、教育学家的感化与启迪。如是庶宣传与教育,可以收分工合作,同时发达,携手并进的效验。

(194 年写于昆明)

1.第④段加点词语“空头支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的命题与第②段画线部分相同的项是(    )

A. 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B. 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C. 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没有资格作宣传。

D. 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资格作宣传,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

3.依据第③段内容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宣传也可借助音乐、摄影等艺术方法。

B. 艺术化的目的是美化宣传,感化民众。

C. 宣传没有艺术化,就不是真正的宣传。

D. 宣传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宣传。

4.比较第②段第④段列举事例的不同作用。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 缺乏诚意的宣传者向人民发表不准备兑现的诺言。    2. C    3. D    4. 第②段以传教士利玛窦为例,说明最好的宣传方法就是宣传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的道理。第④段以孙中山为例,说明真正的宣传家富有诚意、具有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的道理。    5. 首先,提出观点:宣传虽有不可免的流弊,但是仍然不能摒弃宣传,而应该提高宣传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做到宣传与教育不可分离,与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接着,分别提出了艺术化的宣传方法与宣传者应有的人格精神,态度立场,最后总结,呼吁宣传家深入民间,感化启迪民众,促进宣传与教育共同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