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他直觉的想到了那该是怎回事。他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他直觉的想到了那该是怎回事。他穿上了衣服。而后,极快的他推醒了韵梅:“房上有人!别大惊小怪!假若我教他们拿去,别着急,去找富善先生!”

屋门上轻轻的敲了两下。瑞宣问:“谁?”

“你是祁瑞宣?”门外轻轻的问。“谁?”

“是!”瑞宣的手颤着,提上了鞋;而后,扯开屋门的闩。

几条黑影围住了他,几个枪口都贴在他身上。一个手电筒忽然照在他的脸上,使他闭了一会儿眼。枪口戳了戳他的肋骨,紧跟着一声:“别出声,走!”

瑞宣横了心,一声没出,慢慢往外走。

韵梅七下子八下子的就穿上了衣服。便慌忙的走出来,想马上找富善先生去。

两支枪阻住她的去路:“干什么?不准出去!”

她往后退了退。她的嘴干不过手枪。退了两步,她忽然的转过身来,小跑着奔了南屋去。她本想不惊动婆母,可是没了别的办法;她既出不去街门,就必须和婆母要个主意了。

正在这个时候,祁老人起来了,拿着扫帚去打扫街门口。

老人一拐过影壁就看到了那两个人,

“那个叫瑞宣的是你的儿子还是孙子?”

“长孙!”老人有点得意的说。

“他已经教日本人抓了走!我们俩奉命令在这儿把守,不准你们出去!听明白了没有?”

“这是我的家,我要出去就出去!你敢把我怎样呢?开枪!我决不躲一躲!拿去我的孙子,凭什么?”在老人的心里,他的确要央求那两个人,可是他的怒气已经使他的嘴不再受心的指挥。他的话随便的,无伦次的,跑出来。话这样说了,他把老命置之度外,他喊起来:“拿去我的孙子,不行!日本人拿去他,你们是干什么的?拿日本鬼子吓唬我,我见过鬼子!躲开!我找鬼子去!老命不要了!”说着,他扯开了小袄,露出他的瘦而硬的胸膛。“你枪毙了我!来!”怒气使他的手颤抖,可是把胸膛拍得很响。

天佑太太首先来到。韵梅,也跑了过来。两个妇人连扯带央告地把老人拉回屋中。

太阳出来了,天上有点薄云,而遮不住太阳的光。婆媳都往天上看了看。看到那片片的明霞,她们觉得似乎像是在做梦。

天佑太太想起来一个好主意。她开足了速度往南屋走。在她的陪嫁箱子里,有五六十块现大洋,都是“人头”的。她只拿出二十块来。二十块,每人十块,就够收买他们的了。

立了许久,她打不定主意。为救儿子,她需冒险;可是白白冒了险,而再招出更多的麻烦,就不上算。正在左右为难,她听到很响的一声铃——老二瑞丰来了!天佑太太很快的向前走了两步。她必须教二儿子施展他的本领。韵梅也听到了铃声,急忙跑过来。

瑞丰他特别得意,因为他是以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两个特使。

接见的时间是在早九点。瑞丰后半夜就没能睡好,五点多便起了床。他仔细地梳头洗脸,而后穿上中山装。天还早,他要到家中显露自己的中山装,同时也教一家老小知道他是去见特使——这就等于皇上召见了啊,诸位!

家门开了。

“进来!”矮子命令着。

瑞丰没敢动.

瑞丰近来交结了不少特务,认识高个子。“哟,怎么回事?老孟!”

“抓人!”老孟板着脸说。

“抓谁?”瑞丰的脸白了一些。

“大概是你的哥哥吧!”

瑞丰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强的笑着说:“呕!我们哥儿俩分居另过,谁也不管谁的事!我是来看看老祖父!”

“进去!”矮子向院子里指。

瑞丰转了转眼珠。“我想,我不进去了吧!”

矮子抓住瑞丰的腕子:“进来的都不准再出去,有命令!”是的,老孟与矮子的责任便是把守着大门,进来一个捉一个。

老太太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两个人,而后咽了一口唾沫。慢慢的,她掏出包着二十块现洋的手帕来。轻轻的,她打开手帕,露出白花花的现洋。六只眼都象看变戏法似的瞪住了那雪白发亮的,久已没看见过的银块子。矮子老郭的下巴垂了下来;他厉害,所以见了钱也特别的贪婪。“拿去吧,放了他!”老太太一手拿着十块钱,放在他们的脚旁。她不屑于把钱交在他们手里.

矮子放开瑞丰,极快的拾起钱来。老孟吸了口气,向老太太笑了一下,也去拣钱。矮子挑选了一块,对它吹了口气,然后放在耳边听了听。他也笑了一下:“多年不见了,好东西!”瑞丰张了张嘴,极快的跑了出去。

老太太拿着空手帕,往回走。拐过了影壁,她和儿媳打了对脸。韵梅的眼中含着泪,泪可是没能掩盖住怒火。到祁家这么多年了,她没和婆母闹过气。今天,她不能再忍。她的伶俐的嘴已不会说话,而只怒视着老太太。

老太太扶住了墙,低声的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

瑞丰跑出来,想赶紧上车逃走。小崔的车,和往日一样,还是放在西边的那棵槐树下。坐上车,小崔问:“先生,刚才你怎么到了家.可不进去?”

“瑞宣教他们抓下去了!”

“那么,咱们是上南海,还是……不是得想法赶紧救他吗?”

“救他?连我还差点吃了挂误官司!”瑞丰理直气壮的说。

小崔的脸本来就发红,变成了深紫的。又走了几步,他放下了车。极不客气的,他说:“下来!”

瑞丰当然不肯下车。“怎回事?”

“下来!”小崔非常的强硬。“我不伺候你这样的人!那是你的亲哥哥,喝,好,你就大撒巴掌不管?你还是人不是?”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祁老人得知长孙被日本人抓走后所说的话,表现了真正的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绝不屈服的骨气,让人听到后既佩服又解气。

B. 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对要被日本人抓走这件事,已有心里准备,所以他在被抓走之前,就嘱咐了爱人韵梅,要她将情报送给富善先生。

C. 祁老人的二孙瑞丰,以伪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特使,竟要先到家中显摆显摆,说明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D. 本文在人物对话中多使用短句,不仅如此,还从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人手,不失时机地使用了一系列的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表现力强。

2.文中写了哪几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简要赏析文中天佑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1.B 2.①瑞宣和祁老人面对日本人都无畏惧,而瑞丰则以做汉奸为荣;②瑞宣被抓,瑞丰作为弟弟无动于衷,而且心生埋怨,小崔作为车夫,义愤填膺,拒载瑞丰。③通过对比,鞭挞了瑞丰的叛国附逆,歌颂了一身正气的瑞宣、祁老人和车夫小崔。 3.(1)老派市民的精明干练:送钱给两个汉奸救走二儿子;(2)明是非,知爱国:骂儿子“不是东西”;(3)爱子本能:二儿子做汉奸,但在他危险时,果断救护;(4)细心沉稳:“咽唾沫”,低声对韵梅说明救护瑞丰的原因。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A项考查的是内容。B项考查的是分析内容,C项考查的是内容,D项考查的是艺术特色。读懂全文,仔细分析各个备选选项是否表述正确。B项,无中生有,错在“要她将情报送给富善先生”。小说中没有说瑞宣让韵梅去送情报,瑞宣只是告诉韵梅假如自己被抓走,就让韵梅去找富善先生。原文,“瑞宣……极快的他推醒了韵梅:‘房上有人!别大惊小怪!假若我教他们拿去,别着急,去找富善先生!’”故选B。 2.试题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表现极其作用。阅读小说,首先找到运用对比的地方,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他直觉的想到了那该是怎回事。”“瑞宣横了心,一声没出,慢慢往外走。”“他(祁老人)把老命置之度外,他喊起来:‘拿去我的孙子,不行!日本人拿去他,你们是干什么的?拿日本鬼子吓唬我,我见过鬼子!躲开!我找鬼子去!老命不要了!’说着,他扯开了小袄,露出他的瘦而硬的胸膛。‘你枪毙了我!来!’怒气使他的手颤抖,可是把胸膛拍得很响。”综上,对比手法表现在这些方面:在面对日本人的态度上不同,瑞宣、祁老人无所畏惧,而瑞丰以做汉奸为荣。阅读以下段落:小崔说:“那么,咱们是上南海,还是……不是得想法赶紧救他吗?”“救他?连我还差点吃了挂误官司!”瑞丰理直气壮的说。小崔的脸本来就发红,变成了深紫的。又走了几步,他放下了车。极不客气的,他说:“下来!”瑞丰当然不肯下车。“怎回事?”“下来!”小崔非常的强硬。“我不伺候你这样的人!那是你的亲哥哥,喝,好,你就大撒巴掌不管?你还是人不是?”所以,在瑞宣被抓这件事上,小崔和瑞丰的看法截然不同:瑞丰作为亲弟弟,不仅无动于衷,还心生埋怨。而小崔作为一名车夫,都要积极营救瑞宣,因生气而拒载瑞丰。通过这些对比,歌颂了一身正气的瑞宣、祁老人和车夫小崔,同时有力地刻画了作为汉奸的瑞丰一副叛国附逆的丑恶嘴脸,让读者爱憎分明。 3.试题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精明干练”、“明是非,知爱国”、“细心沉稳”、“爱子本能”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 “老太太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两个人,而后咽了一口唾沫。慢慢的,她掏出包着二十块现洋的手帕来。轻轻的,她打开手帕,露出白花花的现洋。……‘拿去吧,放了他!’老太太一手拿着十块钱,放在他们的脚旁。她不屑于把钱交在他们手里。”天佑太太送钱给两个汉奸救走二儿子,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老派市民的精明干练。二儿子做汉奸,但在他危险时,作为母亲,她果断救护瑞丰,这是她爱子的本能反应。通过“咽唾沫”这一细节描写,和天佑太太低声对韵梅说明救护瑞丰的原因的做法,也体现了她细心、沉稳的性格特点。“老太太扶住了墙,低声的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这里运用语言描写,天佑太太骂儿子“不是东西”,表现了她是一个明是非的人。本题从四个方面,分点回答。每一个答案点,要先回答人物的形象特点,再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这一特点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

其实,想想那些名人大家,只懂得一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马克思一生酷爱数学,歌德写《颜色论》,孔子更是多才多艺,冯骥才从篮球到写作到绘画到风俗文化研究等等,他们都是“斜杠青年”。

(摘编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而现代人的就业观、择业观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社会对于这种多元职业选择秉持一种开放、认可的态度,使得“斜杠青年”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斜杠青年”背后是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强大背景。

(摘编自“南通网”)

材料三:

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

与此同时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39.8%);收入不稳定(27.9%)以及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27.5%)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斜杠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斜杠青年”具有多种职业、多重身份,他们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与朝气,勇于挑战,掌握着多项技能。

B. “斜杠青年”的出现与民众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多重职业选择的态度不无关系。

C. “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

D.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阐释“斜杠青年”,并以一些著名人物为例加以具体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概念能有一定的了解。

B. 根据材料二可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宽容与进步,是“斜杠青年”出现的强大背景,其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C. 目前,“斜杠青年”还面临一定的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但只要他们能克服自我认知的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就能持续壮大。

D. 四则材料都提及了“斜杠青年”出现的原因,其中包括“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等。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斜杠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

孙丹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史诗品格。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千古诗文,坦露着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塑造着中华文化风骨,也充实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饱满底色。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以及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碰撞吸纳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成为编织当代中国文化的经纬。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立言、立德、立功,记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抗争,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呈现出历史与文化长河的流径,用史诗性的文艺作品把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足迹清晰地定格于历史和世界的坐标上。《家》《春》《秋》《白鹿原》等家族史诗,《红旗谱》《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社会变迁史,《长江万里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史诗,以跨越时空的恢宏画卷描绘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艰辛历程。各种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下求索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黄河大合唱》《东京审判》等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东方红》《井冈山》《复兴之路》等音乐舞蹈史诗,歌颂了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中华民族崇高而不屈的灵魂。这些史诗性的作品共同叙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成长和复兴的“民族志”,绘制出中华民族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壮美画卷,为当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科学技术展现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哲学构建人类精神探索的逻辑之塔,文艺则表现无穷无尽的心灵与情感的世界。在人类对自我的无限探索中,文艺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透视着不同时空中人们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伟大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烛照不同时空中的人们,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具有思想力量和审美力量的作家艺术家,迫切需要史诗性的话语、史诗性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史诗般的时代,迫切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生命与情感表达方式。

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社会生活中具有新思想新追求、臻于新品格新境界的时代英雄化为文化艺术殿堂里不朽的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持久地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铸造出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必不负这个时代。

(摘编自201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的文艺作品,才是史诗,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

B.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史诗性文艺作品出现,它们都是由作家完成的。

C. 当代能够产生创作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作家艺术家,作者对此充满信心。

D. 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但能否让追求变为现实则需要多个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紧紧围绕“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

B. 在第二段分析说理时,使用屈原、杜甫等人的名句属于引证法,具有极强说服力。

C. 在使用例证法时,作者的举例一是典型,二是连举,连举使分析论证更充分。

D.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阐述了铸造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作用颇多,如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等。

B. 史诗品格因民族、时代不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与西方国家的迥然不同。

C. 史诗的重要性在于其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五丁开山”的故事寓意古代劳动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4)杜甫在《登高》中,视角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后人认为这两句是“古今独步的居中化境”

(6)《琵琶行》中借助对听者的反应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烘托琵琶声动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有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