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②《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受到热烈追捧。实力演员张丰毅、吴刚、张志坚等以其精湛的演技,挥洒自如地演绎着剧本中的角色。

③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做的报告,如黄钟大吕,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⑤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⑥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河流湖泊中恒河沙数,造成巨大危害。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尤其要关注情感色彩、使用对象、使用场合等。①“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此处形容“欧洲一体化”,对象不当,应为“完美无缺”。②“挥洒自如”,挥,挥动笔杆,洒,洒墨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不受拘束;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句中形容演员的表演,不合语境。③“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句中是形容习主席的所作的报告,正确。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句中形容钱学森的胸襟,正确。⑤“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处错误理解为“禁止”望文生义。⑥“恒河沙数”,形容数量很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句中形容鲤鱼之多,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取直觉的形态。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从而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境外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C. 情象与意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作,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D. 境界之所以比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就在于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对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分别作了阐释。

B. 文章引用陆游的词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经历,以及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C.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三种动力机制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的三种存在形态。

D. 文章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了意境和境界,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是创作者因情感需要外化而创造出来的,并使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创造的新事物在现实中不存在,只有在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创造出意蕴丰富的意象。

D.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后来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请以“香如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

①请从《红岩》《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边城》《老人与海》《论语》中任选一部作品,结合其人物或写法等,阐述你对济慈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自选角度,符合原著内容,表达有条理。

②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以济慈这句话为主题,描绘一个场景。

③我区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请你以济慈这句话为主题,写一段文字,为创城活动提出建议。要求:自定写作对象,建议具体明确,表达简明得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8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16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30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 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 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 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 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 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 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段画线句的含义。

4.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5.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杨炎正记游抒情,王安石则因游山产生理性思考:“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

②“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浪漫诗人李白甚至在梦中登高观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同为感怀伤景之作,但辛词叙事抒情更为含蓄丰厚。辛词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④你邀请好友周末外出踏青,好友担心影响复习不愿前往,需要你写一段话加以劝说。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微风和煦,春意渐浓;草长莺飞,春光惹人。学业虽重,也要秉承张弛之道,注意劳逸结合。我们不妨暂别课业,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舒缓身心,再接再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