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兴于诗,立于礼,...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请以“香如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美育是一种刚需 蔡元培说,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是的, 美育是一种刚需。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香如故 “我依然爱你,或许是命中注定,多年之后,任何人都无法代替那些时光,是我这一辈子,最美好那些回忆,依然无法忘记。”每每这首歌在耳边响起时,我便想起了您,是怎样的命中注定,让我们有缘成为母女。 我从未认真的表达过“妈妈,我爱你。”每次鼓起勇气,千言万语已涌在心头,却因为害羞,也就一笑而过了。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发现写信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情感流露,此刻,我拿起笔,伏案桌前,为您写一份情书。 我的第一次啼哭,您一定记忆犹新吧,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那时的您二十出头,风华正茂,在产房里为了迎接我的到来拼尽全力,而英俊潇洒的我爸,在产房外踱步,恨不得冲进产房,分担您的疼痛,当听到我的第一声啼哭,想必你们一定是欣喜若狂、感慨万分吧。 接下来,是我们第一次拥抱,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小心翼翼,让我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她就是我的妈妈,记得前几天我矫情的给您说要抱抱么,您还调侃我说“老大不小的人了,怎么还这么粘人”。您可知道那是我鼓起多大的勇气做的么,当我们两相拥时,还是那么熟悉的感觉,我一定要多抱抱您。 记得那是在我天真烂漫的儿童时光,记忆里的外婆是那么的慈祥可爱,外婆家里有很多好吃的,她看着我,眼睛总是蕴含着宠爱,眼角的皱纹像浪花一样好看。有一天,您告诉我“外婆老了,腿脚不灵便,以后她和我们一起住。”“好呀,再也不用去那么远去看外婆了。”当时的我只顾着开心,却不知道您的所思所想。 “妈,外婆摔倒了,怎么办呀!”“我和你爸现在就回去,先打120,记得咱家地址吧。”看到倒在地上在外婆,我张皇失措,不知所以。从那天开始,您辞去了工作,陪着卧病在床在的外婆,晚上听到外婆手上的铃铛一响,您就立马到外婆床前,帮她上厕所,帮她喝水。时间一晃,就是十多年,外婆安详的去了天堂,您很坚强,并没有哭,只是告诉我“妈妈没有妈妈了。”,当时的我只能给您拥抱,现在的我,会告诉您“您还有我。” 傅雷写家书是为了教子,在学习、生活、工作问题上对其进行引导;龙应台与安德烈写家书是为了逾越代沟,寻求母子交流的新渠道。而我这封简短的家书,寥寥数笔,都是平日羞于表达的性情,更多的就是想告诉您“你许我一世芳华,我伴你一生终老”。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包括两道作文题目。第一题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美育是一种刚需”,文体限制为议论文。考生需要结合这个题目来立意。这个题目是一个判断,可以从阐释原因的角度入手构思,重点探讨“为什么”;也可以是解释题目内涵的角度入手,重点探讨“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题要求以“香如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本提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具体写作要突出“如故”,依然是老样子,依然没有变化,关于“香”的理解,最好理解成一种抽象情感或者感觉的形象描述,然后具体情节设置上,有一点波澜和变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感悟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可。 参考立意: 美育是一种刚需:可以具体阐释原因;可以具体解释这个定义;可以探讨如何去做等等。 香如故:记叙文主题可以是母爱亲情,也可以是师恩难忘;还可以是同学情深;也可以写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的人等,如交警、医生、环卫工人等等,突出他们的默默奉献甘于付出。 素材参考: 美育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人生发展中,的确能涵养审美情趣,培育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感,激发对美的追求的热情,甚至激发创新与创造的潜能。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美育的熏陶,一个社会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的支撑,将是什么样的情景。但值得警醒的是,美育尽管很重要,但其在不少学校遭遇尴尬,承担美育功能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学科被视为“副科”“豆芽科”,且这些课程常常被所谓的“主科”随意挤占。 美育在某些地方不被重视,一方面应该归咎于走偏的应试倾向。在分数定前程、成绩决定命运、唯升学率独大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承担学校美育教学的相应学科实难为学生增加考分、为老师赢得口碑、为学校留下声誉,受到忽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也许跟美育特长生加分有关。因为可以加分,一些学生及其家长选择走捷径,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美育的短视与功利。 有些学校的美育也被异化,异化成只针对少数特长生的教育,异化成仅仅是吹拉弹唱的教育,异化成一些学校迎接上级各类检查的教育,异化成一种展示学校成果或者为少许“特长生”贴标签的教育。殊不知,真正的美育面向每个孩子,落实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用以育德、启智、健体、赏心、鉴美的教育,是一种为了培养高尚、聪明、健康的人而必须实施的综合育人的教育。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美育教育是什么?按照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的观点,美育有四大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虽然不能以数字量化高低,但是一定会在艺术作品中记录下审美的痕迹,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下的审美是多样化的,信息的飞速传播使审美失去了稳定基本的层面,大数据下低级别的“艺术品”也一并泛滥起来,太多所谓艺术品沦为娱乐品、商品、复制品等,并没有太高审美价值的东西。广大受众没有审美准备和积累,也未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与审美熏陶,从而成了某个审美领域的“美盲”。吴冠中先生说得好:“在中国美盲多于文盲。”这并非当下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积弊。即使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并不一定能从现实中觉醒,更多地采取了平庸的取向,即向审美的误区行进,为的往往是获取功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艺术领域中,如美术、音乐等门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平庸的,历史中的艺术杰作保存了伟大的美的基因,虽然有不同朝代起伏高低,但总的趋势是高层次的,具有审美的高度。历代书法、绘画和诗词歌赋,处在社会精神层面,从帝王到民众都有共识。百姓认同的美与知识人士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层次雅俗不同而已。 行文结构:首先引用材料开门见山切入中心——美育是一种刚需;接下来先论述分论点“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以孔子、蔡元培和乔布斯的言论来论证;接下来论述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接下来论述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论述;再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观点“美育是一种刚需”,号召从学校和社会角度都要行动起来;最后再用优美的语段收束全文,意味深长,让人耳目一新留有深刻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

①请从《红岩》《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边城》《老人与海》《论语》中任选一部作品,结合其人物或写法等,阐述你对济慈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自选角度,符合原著内容,表达有条理。

②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以济慈这句话为主题,描绘一个场景。

③我区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请你以济慈这句话为主题,写一段文字,为创城活动提出建议。要求:自定写作对象,建议具体明确,表达简明得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8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16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30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 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 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 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 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 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 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段画线句的含义。

4.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5.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杨炎正记游抒情,王安石则因游山产生理性思考:“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

②“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浪漫诗人李白甚至在梦中登高观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同为感怀伤景之作,但辛词叙事抒情更为含蓄丰厚。辛词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④你邀请好友周末外出踏青,好友担心影响复习不愿前往,需要你写一段话加以劝说。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微风和煦,春意渐浓;草长莺飞,春光惹人。学业虽重,也要秉承张弛之道,注意劳逸结合。我们不妨暂别课业,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舒缓身心,再接再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2)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释:(1)淳熙五年(1178年),作者与辛弃疾同由水路经过扬州,登上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写下了这首词。(2)若为:怎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句以“乱”字写出秋叶飘飞的萧索景象,与“无边落木萧萧下”况味相似。

B. 词人将登楼看到的景象比作壮美的图画,“舒卷”二字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

C. 作者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寓有一番寄托。

D. 结尾处词人以“沙鸥”自况,进一步写出自己身形憔悴、飘泊无依的孤苦处境。

2.本词上阕“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寒风霜露以人的行为与情态。下列诗作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B.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C.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D. 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何绍基《春江》)

3.这首词抒发情感起伏跌宕,波折连绵。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阐释。

 

查看答案

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言“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