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一位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绽放,意在告诉我们:学会坚强。
山泉在崎岖险峻的山间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
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很欣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______,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賡续至今仍富活力的诗体形式。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在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 )。在古人______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默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______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万式。如果坚持学习且传播,在今后的山河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______,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我们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有用”在“无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B.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有用”在“无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C.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D. 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B.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C.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D.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光云影 余音绕梁 卓有成效 言外之意
B. 天光云影 一咏三叹 立竿见影 字里行间
C. 浮光掠影 一咏三叹 卓有成效 字里行间
D. 浮光掠影 余音绕梁 立竿见影 言外之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周邦彦在《苏幕遮》一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这两句也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 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
C. “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是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
D. 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