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很欣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______,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賡续至今仍富活力的诗体形式。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在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 )。在古人______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默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______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万式。如果坚持学习且传播,在今后的山河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______,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我们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有用”在“无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B.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有用”在“无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C.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D. 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B.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C.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D.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光云影 余音绕梁 卓有成效 言外之意
B. 天光云影 一咏三叹 立竿见影 字里行间
C. 浮光掠影 一咏三叹 卓有成效 字里行间
D. 浮光掠影 余音绕梁 立竿见影 言外之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周邦彦在《苏幕遮》一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这两句也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 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
C. “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是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
D. 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 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 “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 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 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 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 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決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裝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界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斯驴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晴,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而,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竞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給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桶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钤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唯一的动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和挨了无数鞭子,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B.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C. 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吋光,也是上等兵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上等兵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 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
2.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