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80字左右。
①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字,说一说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你对它的理解。
②用“守财奴”称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用“凤辣子”称呼《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既形象生动便于传播,又扣住了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请你用这种方法从《平凡的世界》《呐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个人物为其命名,并阐释理由。
要求:命名恰当,阐释具体。
③习近平在2019新年贺词中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请你以“七十周年,与国同梦”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
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
C. 睥睨古典 睥睨:斜眼看,心虚、畏惧。
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 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C. 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D. 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3.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动词运用精妙,请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4.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内容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5.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诗文原句。
(1)古诗文中常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作者内心的感慨。《氓》中运用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①__________”;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陆游《钗头凤》中运用这种手法抒发被迫离异的痛苦:上片写往昔夫妻偕游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下片写夫妻被拆散后唐婉的憔悴,“春如旧,人空瘦,②__________”。韩愈《师说》中运用这种手法写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的差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_____”;今之众人“④________,而耻学于师”。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则将“人之相与”时“静躁不同”的表现做了对比:静者“⑤__________”,躁者“⑥__________”。
(2)好友倾尽全力参加竞赛,最终却未能获得理想成绩,这时你可以用王安石的名句“⑦________,⑧____”劝勉他。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C.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D.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2.“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B.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C.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D.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秦观《好事近》)
3.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有论者对其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①,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夫仁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执鞭之士:市场的看门人。
从以上文字看,孔子与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试作简要评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B. 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者之过也
C. 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D. 岂孔子之道大而博/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 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 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 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