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①,吾亦为之。如不可...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夫仁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执鞭之士:市场的看门人。

从以上文字看,孔子与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试作简要评析。

 

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本题考点要求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形象、主旨及思想内涵等。解答时把握主要内容是关键,在理解语句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主旨和思想内涵。进而思考怎么作答。本题前两句都是孔子的语句。第一句,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第二句,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且:连词,而且,并且),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第三句是董仲舒的语句,其含义为:所谓仁者,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从句话来看,董仲舒和孔子一样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不过差别在于董仲舒没有谈到利,可以说是单方面强调义的重要性,不如孔子的认识那么全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 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 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 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 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 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 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  (甲)  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  (乙)  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 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     就 B. 即使     也

C. 无论     还 D. 于是     就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宇宙/人类

B. 地球/大机器

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 前沿科技

B. 幻想中的自然

C. 面对未来的人

D. 不可理解的现实

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请结合三则材料,写出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什么关联。

9.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①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②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请从上面三个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部电影获得如此盛誉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②当他们来抓共产主义者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

——马丁·内莫勒

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读了上面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以上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并且不会产生歧义。下面一则广播稿的部分内容,有五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自从我省中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都十分牵挂震灾情况,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之巨。卫生部门同时警告灾区民众要注意卫生清洁,有些昆虫是会致病的。

 

查看答案

写出与下列小说情节相关的主要文学形象。

(1)《大卫·科波菲尔》中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最终与大卫走到一起的人是______________

(2)《巴黎圣母院》中______________被带到广场上当众受鞭笞,在烈日下口渴难耐,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喝,回答他的是一片戏弄喝辱骂声。这时,美丽的______________拨开众人,把水送到他的嘴边,让他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3)巴金的《家》中,坚决不同意高老太爷安排的婚事,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