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正统儒家注重提升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基于法律制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正统儒家注重提升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基于法律制定与实施可能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设定了对法律原则的一些限制。

②首先,在价值导向上,法律受道德的指导、约束。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实施,都须与道德方向相一致,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的基本原则。北宋王安石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所称“善法”,就是要符合“天理”、“人情”,符合自然社会规律,符合道德伦理。清朝乾隆初年制定《大清律例》,肆例馆总官徐本在奏疏中说:钦恤之仁,好生之德,始终是制定法律的基本宗旨。而在法律实施方面,董仲舒提出,听讼断案,必须重点考虑行为人的道德动机。这一原则,对汉以后历朝司法影响重大。

③其次,在实施原则上,道德优先。法律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在运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自身的一些规则。但是,如果其运行规则与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法律必须作出适当的让步。对于人身伤害、财产侵害等案件,历朝法律都明确規定了相应的处罚。但亲属关系、家庭伦理属于传统道德重点维护的对象。西汉以后,这一道德原则逐渐渗入法律条例之中。唐宋明清各朝法律均规定,对于亲属间发生的人身伤害、财产侵犯等案件,当事人承担与非亲属关系当事人不同的法律责任。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实施尊长优先原则。尊长对卑幼伤害,减等处罚;反之则加重处罚。其背后的家庭哲理在于:卑幼对尊长必须给予更多关切和尊重。又如,在财产纠纷案件中,实施亲属对冲原则。亲属间如发生财产侵权,则比照普通案件处理标准,减等处罚,而且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其背后的家庭哲理在于:亲属关系越亲近,越应在财产方面相互扶持。这种法律责任的差别性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于伦理道德的让步。另外,对于已经判决的罪犯,因其亲属的特定状况,可以调整处罚方式,以满足其履行伦理责任的特殊要求。唐律现定:犯徒、流、死罪者,如果其祖父母、父母年过80岁,或者患笃疾重病,而家中无其他成年男子侍奉,可通过改变处罚方式,或者专案上报朝廷以求皇帝特旨的方式,以使得罪犯能够留待家中侍奉祖父母、父母。

④再次,在作用范围上,对法律作必要的限制。无论是人身伤害,还是时产到份,法律都己作出相应规定。但对于普通伤害行为或者一般财产纠纷,从官府到民间都鼓励当事人通过法律之外的其他途径解决。一方面,“息讼”“贱讼”观念在民间广为流行。曲阜孔庙石碑上的“忍讼歌”,对于诉讼程序所涉及的各环节有着生动的描述:“听人挑唆到衙前,赢也要钱输也要钱。”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法律为诉讼提起人设置了艰难的诉讼程序。法律规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合法拷讯被告。但如果被告在法定拷讯之后仍不招供,可对原告进行拷讯。无论是观念與论,还是制度设计,其目的都在于阻碍意图通过法律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当事人,从而将法律的作用限定在狭小的范围。

(摘编自来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正统儒家而言,法律应符合自然社会规律和伦理道德,因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果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B. 在古代,案件一旦涉及亲属关系和家庭伦理,法律就需要打破己有规则,向道德准则让步,这在历朝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C. 古代审理案件,可合法拷讯被告,但如果被告拒绝招供,原告也将面临被拷讯风险,这阻碍了原告用法律维权的意愿与行为。

D. 尽管古代法律对各类案件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解决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法律在处理人身伤害和财产纠纷时作用范围非常有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出发,围绕避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主题,从三个维度论述了正统儒家对法律原则所设定的限制。

B. 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非亲属与亲属在人身伤害和财产侵害案件中法律责任的差别性,凸出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法律的让步。

C. 文章第四段从民间观念与制度设置两个方面揭示古代中国人不愿打官司的原因,论证了儒家道德对法律作用范围的限制。

D. 文章注重例证,如论述古代法律在价值导向上受道德指导约束时就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证明其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为了防止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而对古代法律进行限制,这让儒家伦理道德得以宣扬,同时也彰显了社会治理背后的人文精神。

B. 古代法官在听讼断案时,不仅要考虑案件的基本事实,而且要考虑当事人行为的道德动机,他需要综合这二者作出相应的判罚。

C. 按照古法,如果你的堂兄和你的好友分别向你借了100两白银,而后拒绝偿还,在诉讼中,你的好友受到的处罚将会比堂兄更重。

D. 古代法律为原告设置了艰难的诉讼程序,这既鼓励了人们选择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纠纷,也导致了民间“息讼”“贱讼”观念流行。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一旦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就会导致社会混乱”错,材料第一段说“法律制定与实施可能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所以这种说法太绝对;同时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只能看出立“善法”能让“天下治”,但并不意味着不立所谓“善法”就会社会混乱。B项,“这在历朝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错,材料第三段指出,“西汉以后,这一道德原则逐渐渗入法律条例之中。唐宋明清各朝法律均规定,对于亲属间发生的人身伤害、财产侵犯等案件,当事人承担与非亲属关系当事人不同的法律责任”,可知“历朝”不对。D项,“解决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法律在处理人身伤害和财产纠分时作用范围非常有限”错,由第四段“无论是观念與论,还是制度设计,其目的都在于阻碍意图通过法律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当事人,从而将法律的作用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可知,应该是“观念舆论和制度设计”,而不是“解决途径的多元化”。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解析文章在论述价值导向时,并没有引用法律条文,而是列举王安石提出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清朝乾隆初年肆例馆总官徐本在奏疏中说“钦恤之仁,好生之德,始终是制定法律的基本宗旨”,而在法律实施方面,董仲舒提出,听讼断案,必须重点考虑行为人的道德动机。由此可知引用的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观点。故选D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文中提到“但对于普通伤害行为或者一般财产纠纷,从官府到民间都鼓励当事人通过法律之外的其他途径解决。一方面,“息讼”“贱讼”观念在民间广为流行。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法律为诉讼提起人设置了艰难的诉讼程序”,可知民间“息讼”“贱讼”观念广为流行和法律为诉讼提起人设置艰难诉讼都是通过法律之外的其他途径。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那一年,他25岁。

材料二:2008年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

材料三: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7岁。

学校要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这几则材料时生发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逢春节,人们习惯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营造喜庆氛围的必要方式。但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包括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全市共同行动、携手应对大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寒假到来,春节将至,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亲朋共同拒放烟花爆竹。建议大家以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欢度春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释放每个人的巨大能量,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的三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情景,以“雪花”为重点,扩展成一段不少于70字的文字。

情景:旧历新年  雪花  祥林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3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关注一直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基础知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B.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C.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D.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B.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C.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D. 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B. 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

C. 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D. 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3)《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