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 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 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 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2.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C 2.喜——悲——喜。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3.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礼教规矩不可逾越,王熙凤的出场,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她的放诞无礼与众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黛玉聪明通透,自然能看出这一点。而贾母作为封建大家长,对王熙凤的行为不但没有责备,反而以戏谑的口气向黛玉介绍,这些看似不合规矩的做法,表现出她对王熙凤的喜爱。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找出文中人物的描写,仔细体会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些动作、表情及语言,表现出王熙凤的“喜”;接着“‘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表现出她的“悲”;然后“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表现出“喜”。 3.本题考查鉴赏情节设置以及人物塑造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判断其特点以及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本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可见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笑”与众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 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 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 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 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

C. 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 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 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D.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查看答案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5月13日,《界面新闻》报道,音乐人李志创作的一首歌曲《热河》,让南京市热河路的一面墙火了,外地游客尤其是李志的粉丝争相到此留言,随即墙上布满了各式涂鸦。据南京市某城管中队中队长徐熙然表示,墙上留言内容参差不齐,大部分是表白、恋爱类中性涂鸦,有三分之一左右是不雅的文字和图画。最近,这面”网红墙”上的涂鸦全部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灰白单调的墙面。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艺术品。下面是某位同学设计的文创产品开发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两位曾经相识的围棋爱好者偶遇时的对话,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甲:“愚兄,好久不见,久仰了!”

乙:“许久未见,棋艺见长了吧?”

甲:“惭愧,今天你若有空,咱们来一局,我定当躬身垂范!”

乙:“实在抱歉,时间不允许,所以不能接受你的不情之请。”

甲:“以后有机会再切磋,到时咱们倾其所有,不吝赐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有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______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______。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______,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______的歌剧如《卡门》《图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身立命   黔驴之技   无与伦比   经久不衰

B. 安身立命   技高一筹   精彩绝伦   经久不衰

C. 安家立业   技高一筹   无与伦比   经久不息

D. 安家立业   黔驴之技   精彩绝伦   经久不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B.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C.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D. 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文学的本质是故事,戏剧是文学不可撼动的灵魂。

B. 而文学是故事的本质,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C. 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戏剧是文学不可撼动的灵魂。

D. 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