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寒冷也是一种温暖”为题目,既是对故乡眷恋,也是对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的致敬,而“寒冷”“温暖”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颇具新意和深意。

B. 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体现在生活的简单自由,亲近大自然的舒畅和享受母亲的照顾。

C. “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指收到的这两本书有一定的重量,还包含着大师的浓浓的无私奉献精神,承载着朋友的深情厚谊。

D. “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传达出作者对垃圾般文章发行甚多,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少有人问津的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叹息。

2.作者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说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1.C 2.叙写对香港的绿由“炫耀”到“疲乏”的感受,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 3.①在故乡,天气虽然寒冷,但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亲情的温暖。②在香港,总不凋谢的绿会显得那么陈旧,让人感到疲乏,故乡寒冬飞雪万木凋零也是一种让人怀念的美景,有一种变化的美。③在大师作品倍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收到朋友寄来的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包含着大师的浓浓的无私奉献精神”文章体现不明显。“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说受到的这两本书厚厚的有一定的重量,同时这两本书承载这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大师的浓浓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这一句体现不出来。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文章中重要段落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应的段落自阅读,先明确段落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分析其作用。本题要求简要说明作者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通读文章,作者叙写香港之行经历在文章四五两段,仔细阅读这两段,从内容上看,这两段主要叙写自己最初到香港,对香港绿是炫耀,对香港生活感到惬意,“听着鸟鸣,闻着花香”,可是到了后来,然而时间久了就感到“疲乏”,“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正是因为香港给作者这种单调和疲乏的感受,才是作者“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也就是思念故乡的四季分明,想念故乡的寒冬飞雪。所以从结构上看,香港“不凋的绿”反衬了作者故乡四季分明寒冬飞雪,作者写在香港生活的这种由“炫耀”到“疲乏”感受,反衬了作者对故乡四季分明寒冬飞雪的思念。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说‘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这就要求考生把握“寒冷”“温暖”在文中的所指,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分析。从文中来看,“寒冷”先是指天气的寒冷,如第一段“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作者写家乡新年的寒冷,而在这寒冷的新年中,作者感受到的是热闹和温馨,“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第五段“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此时的“温暖”是来自妈妈的问候和爱;第七段“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里的“寒冷”是指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备受冷落让人心冷,炒作肆虐让人心烦,作者感受到的“温暖”是因为朋友寄来的大师的作品让自己感到满足,在当今大部分人向“钱”看的时代,“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大师的精神品质让作者自己备受激励。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 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 针对现在,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D. 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 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C. 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D. 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B. 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 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D. 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星期天是我的20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光临。

B.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C. 对于有兴趣投资农家乐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 ①③②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B. 观看了近日上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其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绝妙想法,便蕴涵着强大的科技力量和满满的人文关怀,让所有观影者们不断地发出赞叹声。

C.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用人观念的转变,各类技术人员深受生产企业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D. 总结这一次安义研学实践经历,我们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努力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努力使他们学之,用之,乐之,思之,健康快乐成长。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 华侨赵女士为祖国地震灾区捐款200万美元,人们纷纷赞叹道:“她真是大方之家啊!”

C. 他被迫流浪,在凄风苦雨中漂泊了四年,直到解放才回到家乡。

D. 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公务人员在民众中的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