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 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 人曰:‘杀不能鸣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 阴”。
B. “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C. “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D. 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起家武陵国常侍,与叔父璠同归于周,寓居新丰。每以读为事,精力 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累 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使大夫取以进之。及 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高祖践阼,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
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治书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亦为太子舍人,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舍人当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于官,上甚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刘行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B.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C.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D.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坐”指皇帝的座位,古代常用“御”指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如御制、御赐。
B. 称呼我国古代的帝王可以用年号、庙号、谥号等,原文中的“高祖”用的就是谥号。
C. 古代铜钱一枚为一文。除“文”外,古代用来作为货币单位的词还有贯、缗、吊等。
D. “下车”指的是新任的官吏就职。原文中的“下车之始”指的是初到任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行本学习刻苦,安贫乐道。寓居新丰时,他只是一心读书,即使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能安然面对。
B. 刘行本性情刚烈,意志坚定。他做掌朝时,拒绝将笔交给承御大夫,认为官员应各司其职,笔不应先交承御大夫。
C. 刘行本直言进谏,受到信任。他驳斥雍州别驾元肇,得到皇帝嘉奖;辞官不久就去世了,皇帝非常伤心痛惜。
D. 刘行本端方正直,令人忌惮。他担任太子左庶子,太子很敬畏他;担任大兴令,权贵没人 敢去他家求情送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2)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 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 6700 米,其中沉管段长 5664 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 1.5 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 180 米、宽 38 米、高 11.4 米,重约 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 12 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 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 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 8 座在中国;而在 2020 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 10 座最高大 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 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 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 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众多大型桥梁建设上,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 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 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 不能只 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 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 1:2011-2017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 年公路桥梁调查
村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 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 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 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 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 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 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 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2017 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 6%以上, 我国 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 2011 年到 2017 年, 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 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 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 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 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 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还 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 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使中国桥梁建筑之路越走越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 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 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 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
快点走!” 姚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 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 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有个人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正好 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姚纳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 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诸位 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 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 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回大车店去!”他想。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 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 “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 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 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听的人应当惊叫, 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 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 说:“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 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 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雪景的描绘,用笔不多但却非常逼真、形象。这种环境描写极好地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作品主题。
B. 大车店的青年人和姚纳同为社会底层的人物,所以面对姚纳的倾诉,他并未同之前的乘客一样打骂姚纳或是显现出不耐烦,但他的表现和那些乘客一样,都对姚纳很冷漠无情。
C. 小说结尾处,姚纳把心里话向马倾诉,而马也向他的手上呵气,这一情节暗寓着姚纳的“苦恼”得到了暂时缓解,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上还是存有温情的。
D. 本文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了风雪严寒中的几幅画面。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起来却展现了一种发人深省的悲剧性。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纳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写道“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请概括姚纳这样做的原因,并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将游戏障碍添加到成瘾性疾患中,引起关注。如何分析游戏成瘾的成因,并制定对策,这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也不是光靠强制戒断的方式所能解决的。游戏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玩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可以直接走进幻想空间,以自己的行动改变游戏结局,这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创造与掌控,是游戏魅力的关键,也是理解游戏成瘾的钥匙。
今天的成瘾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三个角度切入,认为成瘾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教育的因素在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成瘾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高强度而又较为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进而在游戏中寻求逃避。社会流动和竞争压力又会产生父母与孩子分离的现象,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更容易向游戏寻找心理安慰。当父母怪罪孩子沉迷游戏时,其实应该好好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我每天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时有共同分享的快乐吗,孩子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我对于这些问题又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网络、手机、游戏,这些新媒体都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容易令人上瘾的可能性,但新媒体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个人、社会、时代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瘾原因,及其与新媒体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游戏厂商需要在游戏中建立防沉迷的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游戏在娱乐、社交、认知、情绪释放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合进游戏元素,寓教于乐,让教育本身变得更主动,更活泼。
把数字化新技术和社会关怀结合起来,为家庭搭建更好的亲子沟通、亲子娱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游戏,这是解决游戏成瘾问题更好的努力方向。比如风靡世界的一款教育游戏让孩子使用绘图工具画出各种部件和场景,内置学校各年级相关教学案例,几乎可以模拟教科书全部物理现象,让课本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也表明,电子游戏能给大脑功能带来积极改善,如提高注意力、增强短时图像记忆力、使人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更自如,这些大脑的高效状态如果能与需要专注和想象力的严肃工作进行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康德、席勒、斯宾塞等思想家早就阐发了游戏的意义,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可以帮助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进入自由与审美的境界。今天,游戏与技术日益融合,技术打开游戏的可能,也释放人类的游戏天性,使游戏成为重要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认识人类的发展与游戏的关系,在游戏与学习、教育、工作乃至社会治理方面寻找结合点,把人的游戏本能通过新的媒介形式转化为创造与进步的动力。
(摘自严峰《把游戏本能转化为创造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游戏成瘾的原因探究治疗的途径不是医学方面的问题,仅仅强制戒断不能解决问题。
B. 相比于其他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到游戏中寻找精神寄托。
C.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更容易让人上瘾,但其上瘾原因也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D. 康德等人认为游戏能让人感性和理性合一,达到自由和审美的境界,是艺术的起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分析了游戏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指出创造和掌控对理解游戏成瘾的作用。
B.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与游戏成瘾的辩证关系,论证了游戏助力孩子成长的可行性。
C. 第4段举出了一款游戏让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的实例,目的是为游戏开发者指明方向。
D. 末段分析了当前游戏成为重要文化现象的形势,号召人们将游戏本能转化为创造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少年游戏上瘾,是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能主动进入虚拟空间,自我操纵游戏的结局。
B. 父母只要认真地检讨自身,给孩子多点陪伴,就能阻止孩子在游戏中寻求逃避。
C. 如果能将游戏与需要专注和想象力的严肃工作进行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D. 当前的游戏厂商既要设计防沉迷的机制,又要在游戏和教育有机融合方面下大力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的措施。此举尚未实施,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另据报道,国内某高校还在每一间教室的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收纳袋分布几十个小口袋,每个小口袋都标注着不同的数字序号和学生名字。上课前学生必须关掉手机并放入袋中才能到座位上听课。
对于一些高校要求“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