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制作路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在写生时,强调以意取象,以心接物,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中国山水画强调“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种,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都能体现时代精神。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居于太行山中,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加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别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出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精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是李可染在面对山水时,自然即时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在新时代探讨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在我看来,畅神对于山水画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目的论。“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最终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当代山水画家要融入自然,面对祖国的壮美河山,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网络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如何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真正体会山水的四时清音与时代气象,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自石峰《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出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特点。

B. 李可染说的“有限的东西”,是指画家情思在融入山水之后精心提炼出的“共识与共美”。

C. 当代中国山水画要实现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就需要扎根传统,感悟传统。

D. 随着时代、观念与审美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时代导向也要随之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并分析了荆浩与李可染创作的不同。

B. 文章指出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并引用了宗炳《画山水序》进行论证。

C. 文章指出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并从绘画资源、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 文章在论述真正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时,指出画家要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本体精神即“有意味”的笔墨,只能从自然的方面入手去探求。

B. 中国山水画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写生时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

C. 在作者看来,畅神仅是山水画的方法,强调画家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

D. 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只要不离开传统,就能突破自己,发出时代之声。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时代导向也要随之变化”错误。原文说“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江三鲜是指长江下游水域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河豚。渔民 捕捞它们时撒的是一张网。鲥鱼头小身子大,头过了网眼身子却过不去,但它爱惜鱼鳞,死 不后退,最终被渔民捕获。刀鱼穿网眼时,吸取了鲥鱼被捉的教训,身体迅速地后退。结果 身体两边的鱼鳍卡在了网眼上。其实,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就可以穿过渔网逃生。河豚碰到渔网时,吸取了鲥鱼、刀鱼被捉的教训,既不退也不进,而是拼命地给自己打气,让空气把自己胀得饱饱的,企图浮出水面逃生,结果渔民轻而易举地就把它逮住了。

你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物业公司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超强台风“康妮”将于后天刮到我们这儿,恳求居民做好防范工作,尤其需及时整理、清除本人住宅范围内容易坠落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高空坠物致人受伤甚至造成他人生命不保,本公司将彻查相关居民责任。希望大家相互转告,让人人都知道这件事。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永在其都市词中,最爱描写汴京的民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初二的踏青、三月的寒食清明、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九日的登高等等,___________,这些民俗在其都市风情词中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在这狂欢的海洋中,青年男女抛开了平日的___________,寻找自由的爱情。柳永在《迎新春》这首词中,不仅描写了元宵节里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___________的鼓声等大场面,还特别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种种“奇遇” 。这些美丽的奇遇,让元宵的夜晚“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对传统士大夫而言,( )。所以,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出色绘制了城市民俗图卷,___________地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永的都市词已经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其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一而足   清规戒律   响彻云霄   淋漓尽致

B. 不胜枚举   清规戒律   响遏行云   酣畅淋漓

C. 不胜枚举   三纲五常   响遏行云   淋漓尽致

D. 不一而足   三纲五常   响彻云霄   酣畅淋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B.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C.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D.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繁华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B. 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世俗生活很少引起他们的关注

C. 繁华的都市生活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是他们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D. 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