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永在其都市词中,最爱描写汴京的民俗,正月十五的元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永在其都市词中,最爱描写汴京的民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初二的踏青、三月的寒食清明、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九日的登高等等,___________,这些民俗在其都市风情词中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在这狂欢的海洋中,青年男女抛开了平日的___________,寻找自由的爱情。柳永在《迎新春》这首词中,不仅描写了元宵节里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___________的鼓声等大场面,还特别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种种“奇遇” 。这些美丽的奇遇,让元宵的夜晚“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对传统士大夫而言,( )。所以,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出色绘制了城市民俗图卷,___________地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永的都市词已经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其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一而足   清规戒律   响彻云霄   淋漓尽致

B. 不胜枚举   清规戒律   响遏行云   酣畅淋漓

C. 不胜枚举   三纲五常   响遏行云   淋漓尽致

D. 不一而足   三纲五常   响彻云霄   酣畅淋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B.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C.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D.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的节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繁华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B. 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世俗生活很少引起他们的关注

C. 繁华的都市生活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享受,但是他们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D. 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是其文学创作很少关注世俗生活

 

1.A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一而足”,指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第一处是说民俗虽然很多,但是可以列举出来,所以应选“不一而足”。“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等。“三纲五常”,指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范围比“清规戒律”更宽泛。第二处,句中是针对具体场景中的具体行为,选“清规戒律”更恰当。“响遏行云”,形容声音高昂激越。“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前者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嗓喉发出的声音,尤其指歌声,后者则可形容各种声音洪亮。第三处,句中用来形容鼓声,应选“响彻云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舒畅和痛快,也指文艺作品中抒发感情很充分。“淋漓尽致”侧重于意思的表达,“酣畅淋漓”侧重于感情的宣泄。第四处,根据“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的语境,应选“淋漓尽致”。故选A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句式杂糅,“由于……”和“使……”杂糅,应删除“由于”或“使”;二是“元宵夜……是……佳节/节日”搭配不当,属于主宾不搭配。A项,“元宵夜……是……佳节/节日”搭配不当;B项,“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由于……使”缺少主语;D项,“元宵夜……是……佳节/节日”搭配不当,只有C项消除了这两处语病。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对传统士大夫而言”,可见下面应从“士大夫”的角度来说,与之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以“他们”为主语的句子,故排除A项和C项;括号后的语境是“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因此括号内谈及的也应该是有关传统士大夫的文学创作问题,排除 B 项。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 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壮阔的景象,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 诗的后半部分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语,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 最后两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书切峻,责臣慢             逋:逃脱。

B. 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矜持。

C. 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D. 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听:听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C. 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秩中二千石,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亦以辅导为职。

D. 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

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高举“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再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

B. 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C. 最后一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是为了进一步请求晋武帝的恩准。

D. 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注: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金络渡

聂鑫森

这条奔流在湘东大山中的河,叫野马河。

嵌在野马河中段南北相对的两个小渡口,都叫金络渡。金络渡的摆渡人,叫钟水生。

钟水生五十好几了,身板宽厚,挺直,威武哩。只是短发间泛出星星白霜,透现出些许“老”的消息。

这个县偏僻,贫穷,而这块地方又是最冷清处。野马河上不可能花大钱架一座钢筋水泥桥,但河两岸总有人要来来往往,于是金络渡就成了“常设机构”。摆渡人是镇政府聘请的合同工,按月发工资,乘客过河不需要付船钱。三十年前,钟水生每月工资七十元。隔几年镇政府会给他加一次工资,眼下也就每月一千元。每早吃过饭出门,爹总是嘱咐他:“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他每一次听了,都会落泪,都会连连点头,匆匆赶往渡口。

又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野马河上的雾气,渐薄渐淡,太阳从云缝中挤了出来,露出热情的笑脸。隔河相对的南北两个渡口,这时候都静了下来。赶集的,上学的,走亲戚的,你来我往,去了应去的地方。

钟水生把渡船泊在南岸的河滩边,趁闲拿出拖把,在河水中使劲鼓捣几下,提起来拧干水,开始擦洗船头上、船舱里的泥巴脚印。野马河不宽,但水流急,河滩一年四季潮乎乎的。

不管是穿鞋的还是赤脚的,都得走过这段十多米的河滩路,才能上船。从早上六点钟到现在, 渡船穿梭般一来一去,渡多少人便留下多少沾泥巴和不沾泥巴的脚印。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学生伢妹子的脚印都不会沾上泥巴,因为是他一个一个背上船的。

老人说:“水生呀,我的儿孙都没你这样耐得烦。”

小学生说:“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钟水生笑了,说:“应该的,应该的。我小时候都是由摆渡人背来背去的,我是比着他的样子学哩。”

有人问:“那个摆渡人是谁呀?”

“他叫宫子山。我叫他宫大爷。他老人家不在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野马河发大水。他为了救一个坐船不慎落水的妇女,卷进了一个大漩涡……那个被救起的人,就是我娘。那一年,宫大爷六十五岁,我二十二岁。”

……

钟水生把船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船头抽烟、喝茶。阳光下,他的影子凝然不动。

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分配到潜艇上当水兵。潜艇像一尾深水鱼,常在海洋深处巡航。一次在潜望镜里,他看见一条刚死去的鲸鱼,庞大尸体慢慢沉入海底,很凄美,也很惊心动魄。艇长告诉他,死去的鲸鱼会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动物学家把这个悲壮的过程叫“鲸落”。

钟水生当了四年海军,转业到地方本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他却回老家摆渡。

桨声里的野马河,流了三十年,潮涨潮退,周而复始。

钟水生知道,他也会有划不动船的那一天,好在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本乡本土做泥工、木工,都乐意做摆渡人。

想到这,钟水生不由得仰天打了个哈哈。

岸上忽然有人喊:“摆渡的,我要过河。”

钟水生抬眼一望,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提大公文包,西装西裤一色白,黑衬衣上系一根红领带,一双黑皮鞋贼亮贼亮。他站在河滩那一端,头昂得高高的。

“要过河?走过来上船。”

“我是去镇政府谈投资的,这烂泥巴路怎么走?麻烦你背我过去,我付钱就是了。”

钟水生说:“你既是来这里投资的,虽不是老人、小孩,我破例背你一次。”

钟水生赤脚下船,走过河滩,背起年轻人。离船还有四五米远时,年轻人嘀咕了一句:“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话音未落,钟水生双手一松,腰一挺,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厉声说道:

“背人上船,我从不收钱。你有钱,去找鬼推磨吧!”

年轻人跌得一身泥,气得大喊大叫。

钟水生大步走向渡船。

这时候,河对岸有人招手、喊话,有人要到南岸来。

钟水生抄起桨,划着空空的船飞快地过河去了。

一河波浪,在阳光下闪着金子般的光泽。

忽然有一天,省报记者到这个县采写扶贫攻坚的新闻,无意中听到了钟水生和金络渡的故事,于是,兴致勃勃地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人物特写在报上登载,题目是《鲸落金络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金络渡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情况的描述,为主人公钟水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解决了读者“为什么不架桥”的疑惑,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

B. 小说的情节安排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面写了 钟水生之父嘱咐他“你就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后面通过钟水生之口交待了原因。

C.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颇为传神,寓有褒贬:对钟水生的肖像描写,突出其威武有力和饱经沧桑;对年轻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其趾高气扬、高高在上。

D. 小说对主人公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如对钟水生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如小学生的话“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伯伯”。

2.小说主人公钟水生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省报记者发表关于钟水生的人物特写为结尾,这个结尾对表现小说的中心主题有 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