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XX企业向XX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以下是XX小学学生代表的致谢词,其中有五...

XX企业向XX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以下是XX小学学生代表的致谢词,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做出修改,要求语言准确、得体、连贯。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欣慰的心情迎接你们的拜访,感谢你们的把薪助火,你们为贵校捐赠了图书和电脑,这如春日的微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田。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最后,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你们表达我们的璧谢。

 

①“欣慰”改成“欣喜”或“激动”;②“拜访”改成“驾临”;③“贵校”改成“我校”;④“把薪助火”改成“鼎力相助”;⑤“璧谢”改成“感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在审题环节要考虑语境、语体、对象、准确、简洁和感情色彩,一般题干会提供语境、对象、修改要求等信息。对于语言表达得体修改类试题,五处错误中往往会有2~3处涉及到语言使用对象(即敬谦辞)的错误。欣慰: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做某事表示满意,用在此处不合适,应该用“激动”。拜访:恭敬地方问,属于敬辞,只能用于自己到某地表示对对方的恭敬,此处应该用“光临”或“驾临”。贵校属于敬辞,表示对对方学校的恭敬,此处应该用“我校”。 把薪助火: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此处是成语使用错误,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因为此成语还有助长事态的加剧,此处应该用“鼎力相助”。璧谢:敬辞,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此处应该用“感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___________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之中。

前不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把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只占两成,可谓是____________。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别人的孩子都开始挣钱了,我的孩子再不开始就__________了。”可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璀璨夺目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可以说是______________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只会让孩子的人生演变成一出悲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五花八门   百里挑一     望其项背      冬扇夏炉

B. 层出不穷   寥若晨星     望其项背      徒劳无益

C. 层出不穷   百里挑一     望尘莫及      冬扇夏炉

D. 五花八门   寥若晨星     望尘莫及      徒劳无益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表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把科学家、文学家当做榜样的孩子只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表明: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占两成的孩子把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式的培养,沉醉于“制造童星”的虚幻之中,不惜以孩子的童年为代价

B. 沉醉于“制造童星”的虚幻之中,不惜以孩子的童年为代价,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的培养

C. 沉醉于“制造童星”的虚幻之中,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的培养,不惜以孩子的童年为代价

D. 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式的培养,不惜以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沉醉于“制造童星”的虚幻之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表现湘君的豁达洒脱形象,写其在思而不得后自我宽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在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中也含有“捣衣”情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的“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未被进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B.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照应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 本诗以景结情,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寓于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监泰州西渓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服阙,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以至其子易衣而出,然仲淹晏如也。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禁民淫祀,且条上救敝十事。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

延州诸砦多失守,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痩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后徙荆南,寻徒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音,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丧夫的女子;“独”指年老无子的人。

B. 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赌察院并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周易》《乐经》。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范仲淹重视灾情并善于治灾。当江、淮、京东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灾情时,他极力请求朝廷派逍官员前去治理。在苏州为官时,他引导百姓疏通河渠来治理水灾。

C. 范仲淹富有智谋。当朝廷要诏命各路讨伐西夏时,范仲淹认为冬季严寒,宋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故境,敌军马瘦人饥,宋军势力会更容易制服敌军。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时,四方听问噩耗的百姓都为之叹息,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也为其忡念痛哀。

4.翻译下面句子。

(1)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姝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例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刀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詞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材料四

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文化,是华夏泱泱大国独有的气度和底蕴。《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看点,以文化为内涵,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尽管处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的文化快餐时代,诗词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不然。中国人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眷慕,也都愿意去亲近、熟悉古典的诗词文化,只是一直缺少这样一个契机。诗仙李白曾有诗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而《中国诗词大会》正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亲近诗词文化的契机。中国人骨子里对古典诗词文化有着原始的好感,诗词大会的走红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自《北京晚报》报道《〈中国诗词大会〉放大人生诗意》)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B.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与其他学问的差异,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C. 材料三指出,《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说明人们都愿意主动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愿意静下心来品读诗词带来的美好意境。

D. 材料四中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展现华夏泱泱大国独有的气度和底蕴。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四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肯定了节目成功的同时也全都指出了不足。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四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D. 材料三和材料四中,都提到了人民无法真正亲近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原因,是受文化快餐时代的影响。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