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 病 贾平凹 我突然患了肝病。 有一位爱请客的熟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  病

贾平凹

我突然患了肝病。

有一位爱请客的熟人,隔天半月就要请一次有地位的人,每一次还要拉我去作陪,说是“寒舍生辉”。这丈夫就又要了我去,夫人当然热情,但我看出她眉宇间的忧愁,我也知道她的为难了,说,多给我一个碟一双筷子吧。

我用一双筷子把大盆的菜夹到我的小碟里,再用另一双筷子从小碟夹到我口里。吃罢了,我叮咛妇人要将我的碗筷蒸煮消毒,妇人说:“哪里,哪里。”

我才出门,却听见一阵瓷的破碎声,接着是撵猫的声。我明白我用过的碗筷全摔破在垃圾筐,那猫在贪吃我的剩饭,为了那猫的安全,猫挨了一脚。

这样的刺激使我实在受不了,我开始不大出门,不参加任何集会,不去影院,不乘坐公共车。

从此,我倒活得极为清静。左邻右舍再不因我的敲门声而难以午休,遇着那可见可不见的人,数米外抱拳一下就敷衍了事了,领导再不让我为未请假的事一次又一次写检讨了,那些长舌妇和长舌男也不用嘴凑在我的耳朵上是是非非了。我遇到任何难缠的人和难缠的事,一句“我患了肝炎”,便是最好的遁词。

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禁感到无限的孤独和寂寞。唯有父亲和母亲、妻子和女儿亲近我,他们没有开除我的家籍。

他们越是待我亲近,我越是害怕病毒传染给他们,我与他们分餐,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几,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

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做飞吻的动作,我要求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

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在悄悄滴泪,当他们用滚开的热水烫我的衣物,用高压锅蒸或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觉得那烫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颗灵魂。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魔鬼了。

我盼望我的病能很快好起来,可惜几年间吃过几篓中药、西药,全然无济于事。

我终于住进了传染病院。病院里,我们像囚犯一样要穿病服,要限制行动于一个极小的院子里。我们渴望自由,每天打过吊针之后,就在院子里看红红的太阳,看涌动的云,弄着嘴唇逗引栅栏外树上的小鸟。小鸟却飞去了,落下一根或两根的羽毛,我们皆如年节的小孩抢拾炮仗一样去抢个不亦乐乎。

这行为忽被栅栏外的一个孩子瞧着,那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在动物园看笼中动物的神气,他竟大胆地走近了几步。他的母亲,一个肥胖的女人就喊:“走远点,那是传染病!”

这话使我潸然泪下,我只有背过身去,默默地注视着院中的一片玫瑰花,和花坛上的一群黑色的蚂蚁。啊,美丽而善良的玫瑰不怕传染,依旧花红如血;勇敢的那蚂蚁不怕传染,依旧在为我们表演负重的远距离运动。

我们无可奈何,开始产生一个恶毒的念头,后悔我们为什么要声张自己是肝炎患者?为什么要来住传染病院?我们何不到人群广众中去,要吃大餐饭,要挤公共车,甚至对着那些歧视者偏去摸他们的手脸,对他们打哈欠,吐唾沫。那么,他们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就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了!

在医院的西楼角,也即在厕所的旁边,是有一棵古槐的,古槐的树杈上白天常见到一只猫头鹰。每到夜里,它就叫了,它一叫,肯定在第二天,定要抬出去一个的。这不是迷信,一定是猫头鹰闻着了欲亡人的气息在鸣叫。

大家都走出来,默默地注视着一个裹着床单的躯体进太平间。他永远太平无烦恼苦痛了。他的毛巾、牙具被拿出来放在窗台,他的母亲,或者他的妻子在地上滚着哭。

从此,我们皆害怕猫头鹰,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诅咒它,更没有人动手打它,甚至连这个念头都没有。

当一日数次去厕所经过古槐下,都不自觉地往树杈上看看,那是惊慌的一看,也是盼望的一看,我至此方明白了人人恨阎王,却还给他修庙塑像称他是阎王爷的原因。

而猫头鹰也该是称作爷的,也该是有庙和塑像的。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儿去讨好,去供奉,这就是世上神的产生。猫头鹰就是一个神。

在这个监狱似的天地里,我们病人是互不歧视的。每有一个出院,我们欢欣庆贺他的康复,也为了自己能治好而高兴。每有一个入院,我们多半却为他传染了病而悲伤。我们失却了社会所谓的人的意义,却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

所以,当我站在铁栅栏内向外张望外面的人群时,总是想:或许,你们是没有查出乙肝的病人,我们是查出了乙肝的健康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熟人妻子扔掉碗筷的做法让患病的“我”大受刺激,这是由于“我”还未能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心理上无法接受。

B. 文章通过家人与社会上的人们对“我”的态度的对比,意在揭示主旨:只有亲人才是最关心你、不歧视你的人。

C. 从“我”进入传染病院后产生的恶毒念头中,可以看出来自外界的歧视有可能转化为患者对社会的仇视与畸形报复。

D. 身患肝病后的种种遭遇,使得“我”对生活中事物的体察更为深入、敏感,进而产生复杂丰富的生命体验。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3.请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意蕴。

 

1.B 2.惊慌是因为害怕听到它的代表死亡的叫声;盼望是希望它能放过自己;表明“我们”对死的恐惧和生的渴望。 3.批评了外面之人歧视乙肝患者的病态人格,赞美了病友之间互不歧视、互相关爱的人间真情;警醒世人给肝病患者以情感上的关爱和人格上的平等。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 项,“揭示主旨:只有亲人才是最关心你、不歧视你的人”分析错误,文章的主旨是针砭世情,表现对群体性疾病歧视现象的反思。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表现力的能力。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惊恐”和“期盼”,根据“每到夜里,它就叫了,它一叫,肯定在第二天,定要抬出去一个的”“从此,我们皆害怕猫头鹰”可知,作者惊恐地看它是因为它代表死亡,作者不想死亡降临到自己头上;从“我至此方明白了人人恨阎王,却还给他修庙塑像称他是阎王爷的原因”可知,作着的期盼是在心中默默地向它祈祷,企望它能饶恕了自己。这一矛盾的心理反应的是作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探究结尾的意蕴,侧重探究结尾处蕴含的情感倾向和小说的主旨。由原文可知,“我”生病之后,别人躲着我,我也在躲着别人,这样躲来躲去之后,贾平凹痛苦地发现,他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恶魔”,这就是文中说“失却了社会所谓的人的意义”,他过够了这种病态的生活,于是要求住进了传染病院。在这“病态”的世界里,一群病人,他们互不歧视,能够互相理解了宽容和体谅,这就作者说的“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很显然,“社会上所谓的人的意义”就是外面的人对我的歧视和防范, “人的真情”就是病友之间那些美好的品质,而呼唤关爱便是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自不得脱         物换星移几

B. 夜则兵围所寓舍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C. 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

D. 以自文于君亲     斯人,吾谁与归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暴秦之欲无厌         谁为哀者

B. 敛赀财以送其行       或师焉,或不焉

C. 独五人之皦皦         卒与尸合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①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③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④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⑤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 ②③①⑤④

B. ④③①②⑤

C. ②⑤④③①

D. ④②⑤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为他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出自他的名篇《渡扬子江》。

B. 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C. 《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诗经》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史事。

D.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冏卿、太史是官职名,因之、文起、孟长分别是吴公、文公、姚公的字,这是古人的习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