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对“致知”的途径方法,王阳明为代表的古人和丁肇中为代表的现代人认识大相径庭:王阳明认为“知”是心中本来就有的,想要致“知”,最终须回归内心去探寻;丁肇中认为“知”是存在于外物之中的特性、原理和规律,必须靠客观实证精神,从对外物的研究中获得。
针对两种不同认识,某班开展了辩论比赛。正方观点:“关注内心”的求知方法更有价值。反方观点:“客观实证”的求知方法更有价值。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续写一段反驳陈词。要求:有理有据,语言雄辩,说服力强,100字左右。
正方:关注内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正因为古人善于探求内心,才有了诗歌情景交融的朦胧意境,有了国画“似肖非肖”的写意空灵。对方辩友,面对关注内心获得的令人陶醉的审美情趣,你还能说“关注内心”没有价值吗?
反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沉醉在历史的“美”酒中不愿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农历立春这一天,一年一度的立春祭祀大典______。随着祭司高亢的吟唱,祭春礼开始,村民们悬挂二十西节气灯笼,手持焚香,抬神祈福,祈祝在新一年里______。吉祥如意;少男少女浇春水,祭春神,鞭春牛……九华“立春祭”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着一整套祭祀仪式的立春祭春典礼,曾因“文革”沉寂,后在政府部门和民间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恢复。如今九华“立春祭”______,每到立春,______的乡邻和游客都会把妙源村围得水泄不通。
九华“立春祭”是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它传承着农耕文明,(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代表,九华“立春祭”正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B.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C. 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D. 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期而遇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应接不暇
B. 如约而至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纷至沓来
C. 不期而遇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应接不暇
D. 如约而至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纷至沓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B. 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 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D. 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请从《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边城》里的傩送中任选一个,先概括其在某件事上做出的选择,然后从其性格入手,简析这个选择的必然性。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有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下列对我国传统的“孝悌之道”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悌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根本。
B. 大舜面对父亲瞽叟的惩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认为这是用双重标准对待父辈的惩戒,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C. 《论语》中的“色难”意为“行孝悌,和颜悦色最难做到”。《大戴礼记》中“夫弟者……不干逆色”就包含了这一要求。
D. 儒家认为孝敬父母有不同层次,有养亲、敬亲、荣亲等等,而“养亲”只是行孝的最低层次,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一天之中气候冷暖不同描绘阿房宫歌舞升平的景象,其中表现“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以渺小的昆虫和米粒作比,表现对生命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与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的诗句_______,______。均运用了“终军请缨”的典故。
(4)《论语》中强调自己要立身通达,须推己及人,让他人也立身通达的句子是:“夫仁者,________,______。”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易传》)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①
[南宋]史达祖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②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③。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④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注]①南宋开禧元年,史达祖奉令北上为金主贺寿,实为探金虚实。返程途经金人占领的北宋故都——他的家乡汴京,离开时作此词。②锄耰(yōu):种田的农具。③鳌极:神话传说中指女娲断鳌足所立的四极天柱,比喻全部疆域。④办:准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行至故乡郊外,昔日花柳交映之地,如今却种上庄稼,当年繁华烟消云散。
B. 上片中词人回望宫阙,故都满目衰败,久绝人迹,更无人在宫墙外持笛吹奏。
C. “老子”二句与稼轩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的感情相近。
D.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意境清丽明快;下片转入议论,用语则转为显直。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