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沙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了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因只需很少的水便可存活,从而得以逃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 强势背后的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定,也许你的能力足够高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打无不胜,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可能会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和风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易生傲娇心理。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正所谓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细致观察形势,认清利害关系,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地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暗中窥视着,觊觎有一朝获得第一的宝座。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呀?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权倾四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我们不要做一个懦夫,应该不断培养自己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更不要自恃强大的力量,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刚愎自用,殊不知长此以往,必将招致人生事业的惨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此材料中,鲸的角度立意,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的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要命因素。由此可以立意为:强者仰仗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 也可以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引强敌于困境。由此可以立意为:用智慧战胜强敌;智胜于力;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 还可以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着眼确立文章主旨。在深水中前者强大而后者弱小,在浅滩上却强弱异变。由此可以立意为:强与弱、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努力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才是智者;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作文都不能就鱼说鱼,而必须由鱼及人,联系社会生活,表现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懂得进退方为智者; 2、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3、善于凭借才能以弱胜强。 结构层次: 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强势背后的危机》 开头段,简引材料或者名言,亮明观点。 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②一组排例(三个以上的概括事例),首尾部分要有总结升华的中心句或观点句; ③3个左右详写的新颖典型的事例(点例),也要有总领或总结的议论性文字,谨记,画龙还要点睛。 ④一组排例,不能简单重复上文事例的角度或内容,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举例,正反假设对比以突出观点。 ⑤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结尾段,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远弄中开始体会爱。乡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腿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呼吸着同一的空气,需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紧紧地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全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使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场手,向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诗,为了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雅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刷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的兰花,遂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蓝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致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并,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连遍于世界。美因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朝于美国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学改革开放后批起的出潮,汹涌海,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鸣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责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最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上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清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 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 “鸟恋旧林,鱼思故;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 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人教版数材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4)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间夜》)

(6)云中谁寄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鲁人版教材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2)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雨,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倩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5)恩所加,___________;罚所及,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全谷园,西香富石崇在洛阳的一及奢别墅,后荒。②王孙:借作者的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景物描写着重突出一个“乱”字,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前路因芳草而乱。

B.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寄寓深意,柔美的物象中寄高作者的情感。

C. 下例在友人远去时,作名描了日暮长亭,荒草凄凉条的情景,借友人远离表达自身的凄凉落。

D.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哀伤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属婉约一派。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林春草绝调”,词中借咏存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赠医师葛某序

明·宋濂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炎》,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既明载其悦,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夫医为道,必志虑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大观之方,他皆情愤,绝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无不精览。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血成缕,严曰:“此也,后三月死”聘君曰:“4也,气升而,中失其框;大司,烁金于炉,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成生。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严曰:“此痰也,不治将“聘君曰:“非也,脉淫以,数复乱息;外强中干,两作福极,是之谓解㑊之则痒,不药则刷”已而果别,治乃愈。一妇女有疾,每吐数升,腥独人;人进亦吵,严曰:“此寒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阳阴未,气爸血聚;其势方格,有攸处,是之谓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且生男。”言后辄验。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可以世论否?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来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父子相传也。自传经者感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手哉!

葛生某,之钜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君子或不能药,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师者欤!

注:①大观之方:即大观年间的《大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大官司令,金于炉:意为心火过大有伤于肺。③解㑊(xiè yì):中医指固无力、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观之方                事:从事,这里指学习

B. 他皆愤惯,绝弗之           省:明白,领情

C. 之则瘳,不药则剧           药:用药治疗

D. 士君子或不能药            具:全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医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不传也久矣

B. 可以世论否耶                若葛生者,无愧占之医师者欤

C. 自传经者惑是非                辞楼下殿,辇来

D. 则瞀瞀从之                    至丹以卿为计,始速祸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B. 之名医众矣/未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其父子相传也

C. 之名医众矣/未暖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同其父子相传也

D. 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做医师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志虑微”“机颖明发”,即使父是医师,也一定不能把技艺传给儿子。

B. 在对三个病人的不同诊断中,朱君没有一次失准,显示了他饱该医书后精的拉艺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C.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严生和朱聘君为例,阐释了自己对“医不三世”的理解,驳斥了传经人和世俗百姓的错误看法。

D. 文章以君子和朝的,侧面表现了葛生医术的高超和医的高尚,并认为他无愧于古人所说的大名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水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2)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面龟卜,无爽也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