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 ,画上者妙在 ,梦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笔墨淋漓 ③景象变幻 ④丘壑深邃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下列各组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电视栏目《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B. 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C.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边和双边项目的启动显示,中国希望利用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力量,扩大政治影响力和战略挑战。
D. 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下列加点成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拼徕顾客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 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季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位,有的在打…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 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流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因然由于① ,(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行词”,画一些“变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香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体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匮乏 风云变幻 毗(bǐ)邻
B. 更叠 纷至沓来 记载(zǎi)
C. 边陲 大相径庭 东渐(jiān)
D. 边缘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免 考察 重心 B. 难免 考察 中心
C. 难免 考查 重心 D. 不免 考查 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 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 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面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还,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 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戴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