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的姓名,简述其中一人的性格特征、身世命运。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姓名:

性格特征:

身世命运:

 

①薛宝钗、林黛玉。②薛宝钗:性格特征:温和恭顺、博学多才、世故圆滑(深明大义)。③身世命运:出生于豪富的皇商家族。她挂有一把金锁,与宝玉的“通灵宝玉”恰成一对,但宝玉倾心于林黛玉,于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使用调包计让宝、钗成婚。后来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或:②林黛玉:性特征格: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执着深情(美丽深情)。③身世命运: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后来父亲去世,从此寄人篱下。林黛玉、贾宝玉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来作答。试题分析:“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是指林黛玉。然后选择一个人物简述其“身世”与“命运”。林黛玉幼时早亡,寄人篱下。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历尽风刀霜剑, 行文时抓住关键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主体部分,有几处不妥,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由于我和夫人工作繁忙,我的孩子一直由家里的老人照看,在孩子身上难免不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娇惯的性格使我们作父母的都不忍直视。但是孩子自从上了幼儿园后,他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孩子从嗷嗷大哭不肯来园到现在主动高兴地来幼儿园;从在生活中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到现在的生活小能手,进步巨大。谢谢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的确不总像童话那样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于是身边就会有人整天整天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愤恨别人功成名就,哀叹自己    。日复一日地哀叹,年复一年地挣扎,仿佛这世上一切的悲苦磨难与挫折都落到了自己头上。

可是,真是如此吗?

近一年来,《朗读者》在电视节目中    ,董卿也因她不凡的谈吐赢得人们的阵阵掌声。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试问,如果没有沉心静气的广泛阅读,优雅的谈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艰难苦涩的治学经历,坚韧的品行怎能拥有?如果没有后台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会出现这样一位    、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    ),像她这样曾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的人,光环与掌声都是她应该得到的。

英格兰有句古谚语:成功的人把拳头握在心里,只待时间到后出击。只有在困境抑或失意中咬牙坚持,    ,方可在残酷的时代中获得历练,破茧成蝶。

终有一日,你会厚积薄发,挣脱厚重的茧壳,羽化成蝶。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碌碌终生    脱颖而出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B. 碌碌无为    脱颖而出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C. 碌碌无为    遥遥领先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D. 碌碌终生    遥遥领先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B.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C.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D.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埋头努力后的数次失败却少有人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B.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的

C.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

D. 她长时间在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描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的两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B. 首联交待塞外广袤的背景,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C. 颔联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远,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

D. 颈联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2.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棱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奏和,古代方技家,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B.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C.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D.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改、知等。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 丁口,即男子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文中“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 蔡襄忠心劝谏。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 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所有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 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⑵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