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番茄 渺茫 幽僻 没精打彩
B. 泊位 缥渺 斑斓 披星带月
C. 凋零 混沌 箜篌 缘木求鱼
D. 嘻游 攘垢 樊笼 哀声叹气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 红绡(xiāo) 拮据(jù) 徇私(xùn) 泾渭分明(jīng)
B. 靡费(mí) 绯闻(fēi) 辟谣(pì) 不容置喙(huì)
C. 三匝(zhā) 吐哺(bǔ) 潜力(qián) 风光绮丽(yǐ)
D. 平仄(zè) 弥望(mí) 移徙(xǐ) 汗流浃背(ji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①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一一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向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只叫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②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石碑。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
③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风望风而逃;英寇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当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④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英国海军大佐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站而攻陷”,守军的勇敢坚强的确“令人心悸”。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⑤让我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欠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滾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 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 “近代史回顾”儿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 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E. 最后一段描写作者站在船头看到的景色,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并回望镇江之役,再次强调了镇江市兵家必争之地。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镇江之役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写定慧寺碑石上被炮火轰打过的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也绝不愿意与丑恶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描写房屋前后种满树木的两句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
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在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取远观视角,从整体上对村舍风光做了描绘,展现论文重恋叠峰、河道纵横的山村风光。
B. “村舍依稀在若耶”将诗人所居山村的风光与若耶的风光对比,突出了山村风光的美好。
C. 颔联的上句表现了诗人的天真性情,下句既描写了山村的景色,也表现出诗人自得的心境。
D. “雨玩山姿晴对月”写诗人在山村游山,赏月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自然引出末句的议论。
E. 这首诗所写村舍之景有淡远朦胧之美,营造出一种空朦的意境,与诗人闲淡的心境恰好相合。
2.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了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肃之季弟 季弟:最小的弟弟
B. 肃之鞠育诲道 鞠育:抚育
C. 加集贤校理 加:增加
D. 出知延州 出:出京城
2.下列句式与例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笆少鞠于兄。
A. 渐见愁被迫
B. 謇朝谇而夕替
C. 为仲卿母所遣
D.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对于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 到他的拒绝,后来他/是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李承之做事认真,颏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 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倩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 及农由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 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