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 “半”,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

“半”,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感,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是……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残缺也是一种美 “半”,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有不好的意思,什么“半途而废”“半斤八两”“半生不孰”……“半”含有不完整、不完美的意思,也就是有残缺,有遗憾。但有残缺有遗憾就不美了吗?不是,残缺和遗憾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种美。 人们都喜欢完整,不喜欢残缺和空白。可是西方的维纳斯女神像著名就著名在它没有双臂。这种残缺非但没有让它不美,反而让人们觉得它更有一种美。人们可以为它想象出许多完美的双臂,在它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憧憬。它的残缺成为一种美,让它享誉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我们的水墨丹青。很多国画上有留白,留白更能开拓画面的意境,给赏画者自由畅想的快感,增加了画的意蕴,这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看来残缺有时也能锦上添花。 人们都喜欢健康,不喜欢生病。可是有时病态也是一种美。西施患有心绞痛,发病时“捧心”神态更添美感,甚至惹得东施效颦。病态美让西施在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中独具特色。《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都是美女,可是宝二爷偏喜欢多病黛玉妹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神仙似的妹妹,正是喜欢她“弱柳拂风”的病态美。 人们都喜欢晴天的充足光照,但有时光线暗淡也会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无论是“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秋月,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都给人含蓄而自然的美。虽是半遮半掩,并不明朗,但这正是诗人敏感地发现了自然的美。正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自然如此,那人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羞涩朦胧的形象流传千古,隐藏在那琵琶后面的半张面容是何等俊美,勾起人们无限的想象。“朦胧”不只存于自然和人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人的处世态度。诗佛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佛眼看官场,不追名,不逐利,最爱山水田园。人的一生颇为艰难,若事事计较岂不是自讨不快。这种不计较的“糊涂”能让人找寻到人生的真谛,也是一种极具美感的生活态度。 人们都希望亲人能永远生活在一起,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分别而产生的思念就有了美感;人们都喜欢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可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种阴差阳错的遗憾就有了美感;人们都希望社会上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衣食无忧,可仍有人“茅屋为秋风所破”,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更能激起人们为了整个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奋斗!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完美几乎是不存在的,残缺和遗憾是生命中的常态,但它们并不丑陋,并不可怕,更能让人们懂得珍惜,懂得欣赏,懂得奋进。 【解析】 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考生务必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如果忽略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只看到“但是”强调的内容,很容易掉进陷阱。但是,材料的限制性恰恰在省略号之后。省略号之后的话关系到行文的立意。“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两句话是两个引导语,命题人两次提示考生要发现是“生活中”的“半”之美,如果审题不精准,此处就会有跑题风险。“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这里提示考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这道试题,看似话题作文,实则有很强的限制性,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培养创新思维。该题设置了较大的审题难度,不但要考生写出“半”之美,还增加了一个限制,要写“生活中”的“半”之美,这是考生最易忽略的。也正如此方见出考生审题立意的能力。立意: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分享之美;花是“半”开好;“半”,往往是生活的美妙的境界。 【结构思路】 考生一般对“半”的缺憾印象较深,对于“半”之美,大多比较生疏,破解之法还在卷上:可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想象和联想生活中的“半”之美,“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直接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体验和思考,这样写也符合要求。体现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生活中”蕴含的“半”之美揭示出来。文体是开放的。只要扣住“生活中”的“半”之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 【材料链接】 花开半时偏妍 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_________,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可是,《说文解字》却道:“明,照也。”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于是,人们纳闷了:__________,而不是日光呢?太阳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 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_________,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通知,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12月25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李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李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18年12月20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_____________,但网络_____________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_____________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_____________。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 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C.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D. 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B.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C. 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 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两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________”是白居易听到浔阳当地音乐时的感受;而“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他当夜听到琵琶声时的感受。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 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D.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闲雅的 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